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管理师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戒讽刺
浏览次数:423

  

戒讽刺

明末李笠翁的《闲情偶寄》词曲篇论述的是戏曲理论,其开篇就是《戒讽刺》。李笠翁提出文人的笔和武士的刀一样能杀人,刻意在文中报仇泄怨,丑化人物形象是一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所以在书的开始就要世人戒讽刺。
我国古代戏剧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各自代表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这个传统很早就形成了。李笠翁在《词曲》中提到:“那些刻薄的人,借文报仇泄怨,心之所喜者,处以生旦之位,意之所怒者,变以净、丑之行,且举千百年未闻之丑行,幻设而加于一人之身。”讽刺大概在古代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明代才子解缙与高官对句,高官出:“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解缙对:“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解缙和大臣既是政府高官又是饱学之士,对对联这么风雅的事情都会变成谩骂。李笠翁说讽刺是倒行逆施的行为,喜欢讽刺的人是刻薄的人,刻薄至今都是个反义词,刻薄的人也是不受待见的。
李笠翁“戒讽刺”的理论似乎并没有被后世人的接受。陈世美依然被刻画成一个忘恩负义、抛妻弃子反面形象,中国古代笑话集《笑林广记》满是刻薄的讽刺。民国的鲁迅还一会骂人落水狗,一会骂人拿了美元在说话。到我小时候,电影里的人物依旧“脸谱化”,小孩子都知道从长相上区分谁是“好人”,那个是“坏人”。文革结束后,毛夫人及张春桥等四人被漫画成小丑,加了许多未必有的丑行,深入到乡村让大家一起来批斗,后来才恢复理性,通过法律来审判他们的罪行。近两天网路上有人披露一个据说是北大博士的微博,博主指名道姓骂人是个自以为是的垃圾、是傻逼,北大这个曾经让中国人自豪的大学也不能让人戒除刻薄。当刻薄的讽刺与谩骂成为普遍现象,我不得不说这是文化陋习。
把喜欢的人刻画成生角和旦角,大加颂扬,按照李笠翁的说法也是倒行逆施的刻薄行为。“颂扬”其实是与讽刺伴生的兄弟,与讽刺一样恨不能将千古以来所有的善行全部堆砌在一人身上,比如北韩的金将军被赋予了可以用手枪打飞机的神奇,中国的抗日神剧的人物可以手撕敌人……讽刺与颂扬犹如古代小说《镜花缘》中双面人的两个脸,一个为笑,一个为恶,双面人的脸在不同的人之间,在人前与人后,在人有权势和失去权势后都会不同,其笑脸比恶脸更为可怕,笑脸的颂扬背后必是恶毒的讽刺、疯狂的报复。读《史记》可以看出太史公也难以掩饰对刘氏的神化,违心的颂扬是对权势的屈从,这是历代国人普遍采取的生存之道。梁任公在《新民说》论权利思想中指出:“……其民无耻者谓之无耻国。其能受阉宦差役婪索一钱而安之者,必其能受外国之割一省而亦安之者也;其能现奴颜婢膝昏暮乞怜于权贵之间者,必其能悬顺民之旗箪食壶浆以迎他族之师者也。”在北京西土城公园有忽必烈进入北京城的大型场景雕塑,这个雕塑译成现在的口语,就是:北京人民喜迎蒙古侵略军占领北京。
从历史来看,没有原则的颂扬是乞怜权势的奴颜婢膝,以致仇雠不分;刻薄的讽刺更容易变为奴颜婢膝,在五四运动中闹得最厉害的也早早投靠了入侵者。热衷讽刺与颂扬的多是刻薄的小人,我们要远离,我们也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形成独立的思考,戒除没有原则的讽刺和颂扬。
作者:王瑜
2015年6月作于北京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