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忧草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中国制造”须放眼当今世界
浏览次数:380

  

  创新创业园地
 

  “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常州市委书记阎立眼中,“中国制造”的发展必须“放眼当今世界”。
 

  到任常州三年来,阎立遇到了“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深化改革攻坚期”。与此同时,他日渐感到全球竞争的紧迫,“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推动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回流;德国整合政府和产业界的力量,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合力推动‘工业4.0’计划”。
 

  “工业大市、资源小市,人口密度较高、人均资源不足,环境负荷偏重”,在阎立看来,作为中国制造名城的常州,要补齐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肩负起为“中国制造2025”探路的重任,“根本出路还在于创新,关键还要靠科技力量”。
 

  让“制造”在“五化并举”中实现“智能转型”
 

  在常州科教城里,曲东升正在做一个机器人制造的“众创空间”。
 

  “机器人并非简单代替人工,而是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这位铭赛机器人公司的董事长深知,我国企业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仅有10%左右具备较高的智能制造水平。为了让更多企业由“制造”到“智造”,曲东升建起了“一个集团型的机器人协同创新产业园”。
 

  在这个产业园里,铭赛机器人就是一个“众创空间”,而入园创业者就是“创客”。“从大学、院所吸引有兴趣的人加盟,围绕机器人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曲东升说,“园内企业各有所长,而且都和铭赛有股权关系,在业务上有合作,还能共享资源”。
 

  “机器人”是考量制造水平的“试金石”。多年来,我国虽成机器人第一消费国,但80%的机器人需要进口。为了改变这种窘境,曲东升牵头成立了常州大智创业投资中心,专门投资初创期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项目。“把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整合在一起”,曲东升说,“我们希望能为机器人产业走出一条新路来”。
 

  常州,地处长江经济带,实体经济扎实,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去年,常州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万亿,40%与制造业相关。发挥先进装备制造优势,让“制造”在“众创空间”中变身“智造”,成为常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4月12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涌动的春天里,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把全国首家i5智能工场落地常州。在他看来,“智能化工厂将改变工业经济的过程,实现生态和产值的增加。中国工业要突破发展,必须把互联网、智能终端、金融和再循环经济相结合,用智慧劳动创造财富”。
 

  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大脑”,i5系统的诞生让核心部件不再依赖国外厂商。按照关锡友的描述,在这个体系中,每台系统都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智慧大脑,可按用户需求“私人定制”;每台系统可以联网“群体思考”,在客户端实现远程诊断、智能校正。
 

  “开源和网络化,让i5智能工场成为了一个由‘制造’到‘智造’的众创空间。”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说,“智能转型是创新发展的焦点与使命。以智能化、平台化、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来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是常州探路‘中国制造2025’应该坚持的方向”。
 

  让“产学研合作”逐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常州,位于经济较发达的苏南板块,但因科教资源相对贫瘠,产业转型升级受到了一定制约。
 

  为了弥补“先天不足”,在过去10年里,常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队伍,走进大学大院大所寻求技术合作;连续10年举行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广邀国内外专家带着科研成果来常州与企业家“零距离”对接。
 

  在此氛围下,围绕智能制造这一城市产业名片,中科院众多资源及大批科研机构在常州集聚。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也在常州应运而生。该院常务副院长马炘说,借鉴全球经验化解机制难题,研究院将建设成江苏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的核心基地。
 

  “科技长征”的培育,让民企尝到产学研合作甜头;民企在体魄不断强壮时,也逐渐把视野拓展到世界范围。
 

  从乡办企业起家,到被美国巨头史赛克以59亿港元收购,钱福卿的创生控股经历了27年;用5—8年时间,培育1—2个“新创生”,创造100个千万富翁,1000个百万富翁,2014年再次创业,钱福卿作出承诺。
 

  “他的底气来自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比如,他们和以色列公司合作,通过烟叶提取人工蛋白,开发了一系列可用于整形外科和创伤医疗的产品。据测算,市场潜力达100亿元。”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熊伟涛说,“他们的合作,源自常州市领导带队的‘科技长征’。从国内到国外,常州产学研合作正逐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1月29日,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以色列外交部长利伯曼共同为“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揭牌。
 

  在常州副市长王成斌看来,“常州的产学研合作经过十年发展,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创新规律、产业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路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日益成熟,形成了活动热、项目多、机制活、成效好的良好状态,有效推进了全市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新阶段,我们将面向全球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以更大力度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把‘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建成国际开放创新合作示范区。”
 

  让自主创新成为未来发展的最大“绝招”
 

  做纺织出身的俞国兴,做起了太阳能光热,“六七年时间,科研投入投了两个亿”。
 

  对科技创新十分执着的俞国兴,明白向“智能制造”转型的风险却毅然决然,“纺织的利润一年不如一年,不向高端产业发展就没有活路”。
 

  为了引进高端人才沈卫明,他屡次拜访,授予龙腾太阳能光热副总经理的职位并许以股权,“在人才上就要舍得。沈总来了,解决了集热管的关键技术,让不锈钢跟玻璃紧密焊在一起。”俞国兴说,“我们的槽式光热发电系统,被德国宇航中心称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是常州制造企业向“智造”迈进时候的抉择;为了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常州各级政府致力做遵循创新规律的智慧政府。
 

  2014年11月12日,第六元素成为我国首家石墨烯上市企业。第六元素董事长瞿研坦言,“地方政府对于创新企业的帮助,是我们落户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兴产业要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个不能少。当年由于石墨烯这个领域尚处于世界前沿,地方政府一时无法判断其离产业化有多远,但这些项目被创投和企业通过甄别看中了,“龙城英才计划”就决定来支持。为了解决创新初始阶段投入大、风险高的难题,常州市、武进区各出资2500万元,成立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采取集聚放大、协同创新的思路加速产业发展。为了让“人造盆景”长成“参天大树”,研究院联合武进经开区,吸引社会资本,组建了注册资本8500万元的投资公司。“我们要做的,是在市场成熟的地方理性退出,在市场缺位的地方主动补位。”常州市科技局局长刘斌说。
 

  推动企业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石墨烯已成“常州智造”的新名片。围绕碳材料、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十大产业链”,常州正在描绘“中国智造”的新蓝图。
 

  “以科技创新增添动力,以改革开放增添活力。”在常州市长费高云看来,探路“中国制造2025”,“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最大‘绝招’”。(丁秀玉  韩义雷)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