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雁子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走出国门要靠真实力 聊聊专利的重要性
浏览次数:517

  
  专利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专有的利益和权利,比如某人或者某家公司申请并获得了某种专利,其他人要想使用这项专利必须经过持有人授权,并缴纳一定费用方可,因此各行各业对专利的储备量非常重视,特别是在手机行业,专利早已成为跨国公司手中的“利剑”。
  
  反观国内,由于近几年自主品牌强势崛起,之前还未摆上台面的专利问题已经渐渐显现出来,因为随着自主品牌越做越大,最后肯定会踏出国门走向世界,然而,要想走出去专利是必不可少的“钥匙”,但是,除中兴、联想、华为外,其他自主品牌手中的专利还无法和洋品牌抗衡,因此加快专利储备才是走出去的关键。
  
  而在国内市场,之前高通的反向授权让自主品牌尝到不少甜头,当然这也是国内厂商之间一直没有打专利战的原因。不过,随着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反垄断调查的结束,高通被迫放弃专利的“反向授权”,以及对非标专利的“搭售”,至此不少自主品牌将会直接面对大厂商的专利诉讼,手机厂商间的专利战一触即发!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自主品牌在走出国门的路上尝到专利的“苦果”。小米去年底在印度输掉了第一起专利官司,这场官司的起因是瑞典电子制造商爱立信指控小米侵犯其8项专利,并要求法院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场售卖手机,随后法院要求印度海关停止小米各类设备的进口工作,这一举动给小米以及国内的小伙伴们敲响了“专利警钟”,接下来我们就聊聊专利的重要性。
  
  抢占市场
  
  首先,专利不仅是用来提高企业效益,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专利已经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厂商手中握有的专利越多在市场中越能占领先机,像之前占据国内手机市场半壁江山的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洋品牌,它们手中的专利比自主品牌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这也是当时市面上售卖的手机大多数都是洋品牌的原因所在。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自主品牌发展迅猛,先后诞生了魅族、小米等家喻户晓的品牌,虽然他们推出的产品物美价廉,但在专利保护伞下长大的“孩子”注定无法走出去,因为国外的专利战非常激烈,那些大企业为了阻止或打击对手抢占市场先机,往往都会祭出专利牌,所以自主品牌要想跨出国门需先积攒足够与跨国企业抗衡的专利数量。
  
  当然,在用专利抢占市场方面不存在是否跨界的问题,2012年苹果的平板电脑iPad在国内的销量非常火爆,就在此时一家名为深圳唯冠的公司状告苹果侵犯其商标权,因为该公司率先在苹果之前注册了iPad商标,经过拉锯战,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案达成和解,苹果公司将为此支付6000万美元,由此可以看出专利对抢占市场的重要性。
  
  防止抄袭/模仿
  
  其次,专利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是一种无形的财产,其拥有独占性、区域性、时间性等特点,其中,独占性是指在专利有效期内,如有公司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使用其来达到盈利目的,则属于侵权行为,这样可有效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
  
  因此在防止对手模仿自家产品方面,专利的独占性特点起到了很大作用,像苹果起诉三星抄袭,Twitter获得微博运营专利,防止其他网站模仿再到HTC起诉苹果侵权,可以看到手握多种专利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回过头来看看国内,自主品牌明显对专利战准备不足,就连人气爆棚的小米在专利方面依旧无法与苹果、三星、谷歌等巨头相比,因此小米在印度栽了跟头,就连跑到美国开店也只是手环、移动电源、耳机这些配件产品,因为雷军心里明白,美国是苹果的大本营,要是动了苹果的奶酪可能会像当年HTC那样被苹果抓住专利的小辫子,最后落个惨淡收山的下场。
  
  提高身价
  
  最后,我们来谈谈专利的诸多好处,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1、独占市场;2、避免被他人抢先申请;3、宣传效果好;4、可作为商品出售或转让等,因此专利可以说是企业手中的矛和盾,进可攻退可守。
  
  然而,要是一家企业光拥有诸多专利,却没有发展眼光最后一样会被时代所淘汰,诺基亚手机部门卖给微软、摩托罗拉最后被卖给联想、黑莓断臂自救,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落的如此下场不得不让人唏嘘。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这些没落的大型企业手里握有大量专利,虽然奄奄一息,但与那些没有多少专利的企业相比要好的多,像微软54.4亿欧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其中16.5亿欧元就花在收购其专利组合上;联想收购摩托罗拉也是看中其2000项专利以及全球50多家运营商合作关系;而黑莓的专利组合是其最有价值的资产。由此不难看出,专利对提高企业身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来源:手机中国网)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