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宝贝星空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发展版权产业有助于消除经济“软肋”
浏览次数:405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2012年)》调研报告表明,2012年我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35674.1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6.87%。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国庆分析,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为版权产品和版权使用形式的创新、版权投融资的精准定位、版权保护和管理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国家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政策利好的同时,也吸引着资本的进入。
 
  版权产业,是指生产经营具有版权属性的作品(产品),并依靠版权法和相关法律保护而生存发展的产业。它涉及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复制、发行和传播,也涵盖采集、存储、提供信息的信息产业。从当代世界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趋势来看,近年来,版权产业发生了质的发展变化,越来越成为最富有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产业,越来越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
 
  现代版权产业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群”,树立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在这个意义上,欧美“版权产业”的定义的确抓住了文化产业机理的核心。如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这是因为随着电子传媒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例如传媒业形成“内容匮乏”。目前数字化内容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争相抢夺的对象。数字化内容产业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它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短信、网络游戏和VOD点播、音乐下载、QQ等都属于这种新兴的数字化内容产业。内容产业以强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内容产业,是新型版权产业的灵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30多年年均增速8%以上的奇迹。但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软肋”。例如,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由国外掌控,高端设备大量依赖进口;能源供给体系大而脆弱,对外依存度逐步增大。要真正摆脱中国经济的“软肋”,还要靠文化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结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跨越这种“三期叠加”阶段,根本出路是创新发展,即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这其中一条基本途径就是积极发展文化版权产业。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与制造业、体育产业、特色农业等行业融合发展。文化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一方面,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产业为重点的版权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有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与实力。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后发优势,已经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版权是文化创意企业的基本战略资产,积极探索对创意作品版权的保护和价值发掘方法,对于实现文化创意企业资产增值、延伸产业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加强版权保护,让知识产权保护助力文化繁荣发展。
 
  从本源上看,版权产业是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经济形态,在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实体经济比较厚的地区首先出现和发展起来。文化版权产业的兴起,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现代化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降低了恩格尔系数,普遍增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促进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加了人们对享受生活、积累文化的需求。一方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创新,进一步丰富各行各业的文化内涵,提升原有产业的文化品位,并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这种新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形成文化版权产业。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版权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技术保障。(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