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忧草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创造“舒适度”激发万众创新
浏览次数:606

  
  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在深圳提出“国家要走创新发展之路”,李克强总理近日考察深圳时,更明确要求深圳要“打造创新发展的高地”,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特别强调“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很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创新”,“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
 
  对深圳来说,创新主要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政府通过制度化安排,为全社会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也就是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前海微众银行时所说的,“政府要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你们有‘舒适度’,不再被绑住手脚。”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要有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企业创新文化共识,进而形成鼓励创新的内生制度安排。
 
  这两个层次是因果关系,而不是主次关系。一座城市,没有政府创造的创新“舒适度”,就不可能有充满创新活力、成长迅速的创新企业集群,更不可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如何评价深圳的创新“舒适度”,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列举全市上下为鼓励创新制定了多少领先全国的扶持政策。这个清单可以列得很长,但不是最有说服力。更好的方法,是看深圳创新型企业生存、发展、提升的能力和效果,即用第二层次的创新,来印证第一层次创新。
 
  梳理今天深圳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华为、中兴、腾讯、平安、招行、万科、比亚迪、华大、研祥、光启……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跟踪到领跑,迅速成长为国内甚至是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在这一个个光鲜的名字背后,还有成百上千个在细分领域执“牛耳”的中小企业。而在这些中小企业背后,则是不计其数的类似“柴火创客空间”一般的草根创新创业者。这个巨大的创新“雁阵”,代表着深圳更加富于全球创新竞争力的未来。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提出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始,深圳始终面临一个严肃的质疑:在一个几乎没有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深圳,有没有可能实现硅谷式的创新式发展?
 
  客观地说,这一质疑至今仍然有其合理性。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花了巨大的精力和人、财、物力,以不同方式推动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引进与发展,但其成果显现的滞后性规律,并没有显著影响深圳企业的创新活力。而关键就在于,深圳在创新“舒适度”制度安排上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对政府功能的准确定位和实施到位。多年来,无论是率先引入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制定保护知识产权法规、建立知识产权法庭,还是建立技术入股的条例,引入占到全国近一半数量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机构,创建以高交会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让机制和股权交易平台,以及持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政府权责清单改革,等等,一个不变的改革方向,就是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各尽其责、各就其位,基本做到了让创新创业者,能把主要精力用在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让创新创业者尽可能少地受到政府有形之手的干扰,甚至常常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又能在需要时及时体会到政府有效的支持和保护。
 
  创新“舒适度”的制度安排,随着时间的累积,就会升华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文化反过来又会成为创造创新“舒适度”最有力的支撑因素。
 
  当然,深圳如今的创新“舒适度”远谈不上完美,也不会存在绝对完美,只有不断努力追求更完美。(米鹏民)(来源:深圳商报)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