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每一天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老品牌发展要“复活”过硬技术是关键
浏览次数:288

  
  今年年初,“海鸥”新推出的数码相机CK10、CM9,搭载了多项最新核心技术,成为真正意义上中国人第一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国产数码相机。目前,“海鸥”已自主研发多款独具特色,并符合潮流标准的数码相机。“海鸥”为其他国有企业改制、民族品牌的复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表示,“海鸥”的成功经验应让我国老品牌有所思考,一方面要有一批对老品牌感情深厚的创新创业者加盟,倾情投入。同时,要通过技术、营销等一系列内容、模式的创新,赋予老品牌新的“高大上”个性和美誉度。
 
  他还表示,老品牌的所有者,特别是国资监管部门,要敢于将老品牌从“冷库”中释放出来,摒弃“宁可被动消失也不能主动流失”的思维。
 
  从“上天入地”到“销声匿迹”
 
  1958年,肩负着发展民族照相机工业的使命,海鸥相机的前身上海照相机厂成立,在工业基础力量相当薄弱的情况下,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相机58-I型。之后为我国的国防、公安、新闻、医疗、科研、体育等领域制造了国产的高级单反相机。1968年,为适应出口的需要,当时的上海牌照相机正式改用海鸥牌注册商标,寓意飞向世界的美好前景。自此,“海鸥”正式诞生并飞出上海,一度成为中国照相机工业的标杆。
 
  曾几何时,“海鸥”就是照相机的代名词,也是身份与时尚的象征。为购买海鸥相机,人们曾彻夜排队,海鸥4型、海鸥DF型等一批经典相机陆续涌现,造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海鸥”盛世。
 
  海鸥与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崛起的民族品牌一样,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历经辉煌的海鸥到90年代末由于无法跟上国外相机品牌数码技术的革新步伐,墨守陈规的思想无法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让海鸥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这也成为上世纪末大多数民族品牌迅速消亡的一个缩影。
 
  2004年整机停产以后,海鸥主要以加工镜片及其他相机零部件勉强维持,到2009年已严重资不抵债。品牌也就此沉寂。
 
  民资控股打破体制束缚
 
  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等上海老品牌无不经历过如此的惨烈。在采访众多老品牌的过程中,老员工们无不提起当年的辉煌,却鲜有人能回忆起奋起直追的故事。其实,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包括海鸥相机在内的老企业并非没有穷极思变,动过脑筋找出路。但由于过惯了体制内舒服的日子,很多本应该投入到研发上的费用,多半被补充到员工的工资或福利上。同时,企业创新的制度动力也不足。日积月累,别人在不断进步,老牌的沉沦也就不足为奇。
 
  周元祝认为,老品牌的所有者,特别是国资监管部门,要敢于将老品牌从“冷库”中释放出来,摒弃“宁可被动消失也不能主动流失”的思维,精心挑选品牌人格化的代表,利用混合所有制长处,发挥民营资本敢闯敢拼的优势,创造条件助力老品牌的振兴。
 
  2009年,民资进入控股海鸥,形成了民营资本绝对控股,国有成分为补充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这一所有制形式极大释放了企业的活力和创业团队的积极性。
 
  老品牌“复活”过硬技术是关键
 
  周元祝认为,海鸥这次“复活”对于老品牌的复苏有所思考。一方面,要有一批对老品牌感情深厚的创新创业者加盟,倾情投入。同时,要通过技术、营销等一系列内容、模式的创新,赋予老品牌新的“高大上”个性和美誉度,使人们不仅仅找回对老品牌的感觉,更找到对接时代的心理需求与感应。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海鸥”沉寂十余载,如今能够再次重生,并在一夜之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得益于民营资本为其注入了活力,更得益于一个有创新意识、有品牌运作经验的企业领导者指引正确的方向。这为其他国有企业改制、民族品牌的复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来源:经济网)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