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huachi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张培国:专利走不出“象牙塔”期待多方破题
浏览次数:546

  
  作者:张培国
 
  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戴汝泉从教近30年,陆续获得8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就有30多项,但只有3项转化成产品。戴汝泉的无奈,正是驻济高校科研人员的集体之痛。去年,驻济高校专利申请量为2458件,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20.41%,共有1622件发明获得授权,但本地转化率不足一成。(12月3日齐鲁网)
 
  读罢这篇消息,突然感到很悲哀,中国高校人才济济,科研力量不可谓不雄厚,但由于体制、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原因,众多高校老师点灯熬油钻研创出来的专利竟然大多数“束之高阁”。其中的原因很多,令笔者搞不明白的是,大多数老师辛苦研究出来的专利,仅仅为了评个职称吗?如果是这样,这样的专利不要也罢!
 
  不可否认的是,专利如同“待嫁新娘”,其转化有个过程,需要科技与市场有机结合,中间也许还需要政府这个媒人牵线搭桥。但残酷的现实却是,一方面是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井喷”,却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小企业与市场“亲密接触”,但奈何科研能力欠佳,需要的专利成了无源之水。如何让专利找个“好婆家”,是政府应该仔细思考的新问题。
 
  专利尤如种子,只有种下去“开花结果”。笔者不是专业人士,不敢妄论其中长短,想说的是,要想让专利从“呼呼大睡”变得“龙腾虎跃”,需要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科学激励机制,促进高校“创造科技成果-专利化-商业化”良性循环。
 
  笔者建议,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通过搭建高校专利与企业对接平台等方式,引进投资者,促进专利转化。要通过制订政策,对生产专利产品的企业给予贷款、税收等优惠扶持。要着力搭建企业与高校联姻机制,定期组织企业和高校“互通有无”,防止专利“待字闺中”等等。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逐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教职员工的专利申请费、代理费等,营造浓厚的发明创造氛围和专利转化环境。高校科研人员也要眼光向外,针对解决企业难题搞发明,别让“不接地气”的项目,阻碍专利的转化。(来源:齐鲁网)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