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宝贝星空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专利侵权诉讼的攻防之道
浏览次数:528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专利侵权诉讼事件此起彼伏。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已把知识产权作为国际竞争的利器,并将知识产权领域作为全球竞争的新战场。
 
  在快速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遭遇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挑战。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张志成曾在中关村召开的知识产权战略研讨会上介绍,2013年美国共发起“337调查”42起,其中涉及中国企业的有17起,占比高达40%,中国高居涉案国之首。在已判决的相关案件中,中国企业的败诉率高达60%,远高于世界平均值26%。
 
  “面对专利侵权诉讼,企业一定要克服恐惧心理,擦亮眼睛,理智应对。应对之道,须攻防兼备,内研技术、外寻援助。”近日,知名专利信息服务商PatSnap智慧芽公司专利分析师朱丽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专利诉讼实为利益之争
 
  2014年3月,美国加州北区法院法官高兰惠(Lucy Koh)对苹果诉三星专利侵权案作出裁决,判苹果获得赔偿约9.3亿美元。也是今年,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起诉美国高通公司在华使用“高通”商标侵犯了其商标权,索赔1亿元。
 
  更有甚者,世界第三大纸尿裤生产商GONG公司前几年退出了中国市场,原因是该公司侵犯了宝洁公司的专利,法院判决其赔付4.2亿美元,导致GONG公司因此倒闭。如此巨额的赔偿,仅仅是因为它仿造了纸尿裤的一条松紧带制造工艺。
 
  看到这些巨额的赔偿数字,让国内企业深感“专利猛于虎”也。
 
  “虽然其中确实有实打实的侵权行为,但在无数的专利侵权案背后,也有一个群体的存在——‘专利蟑螂’。”朱丽利介绍,专利蟑螂就是手握专利但没有实际制造、生产的公司,只以诉讼营利。他们拿专利控告各大科技公司,也控告非科技公司。“反正只要他们认为你的产品侵犯了他们的专利,不论是Wi-Fi专利(咖啡店)、电子条码专利(量贩店)、寄送图像档专利(App设计师)或是更无谓、无足轻重的专利,他们都会告。”
 
  朱丽利表示,专利蟑螂们图的并不是胜诉,而是和解金。他们真正的靠山并不是专利本身很先进、很有价值,而是专利诉讼很贵。一件专利诉讼案打到底要花上数百万美元,所以和解金只要少于这个价钱,就有市场。
 
  而随着中国市场的繁荣,这些专利蟑螂已经把目光开始转向中国市场。
 
  沉着应对注重策略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冷静,不要收到律师信就开始恐慌,以为律师信就意味着巨额赔偿,就想着去找对方和解,那就落入圈套了。”朱丽利所在的智慧芽公司曾接受众多专利诉讼的委托服务,对专利诉讼相关情况有着深入了解。
 
  随后,被诉方要先看看对方说的侵权产品是不是自己生产,若根本不生产,则可对其置之不理。“大家不要以为这种情况不存在,这些专利蟑螂公司经常会采取广撒网的模式,之前并没有对你的产品进行详细了解,反正发个律师信对于他来说,只是个邮件群发功能而已。”朱丽利说。
 
  朱丽利表示,收到专利侵权律师信后,企业要分析对方律师信提到的专利,为防止对方有后手,最好对其所有的专利进行检索、下载、分析。若分析的结果是技术方案不同,或技术方案相同,但专利权失效,则可继续采取置之不理策略。
 
  若确实技术方案落入对方专利权利要求项,对方专利又在权利有效期内,则要看对方专利是在哪个国家申请的。“是不是我们的市场国,若不是我们的市场国,也不存在海关过境,那目前对我们不存在威胁,但是,日后要将该公司列入重点监测对象。”朱丽利支招说,一是监测该公司后续的专利公开,二是监测该公司具有优先权的专利在其他国家的布局情况。
 
  如果确实是侵权了,就要联合公司的法务部和各相关部门,并聘请专业律师一起进入备战状态。
 
  朱丽利强调,面对越来越多的专利蟑螂,企业一定要克服恐惧心理,擦亮眼睛,理智应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更多的是依靠专业知识产权人才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创新才是王道
 
  不过,朱丽利也强调,应对专利侵权诉讼,一是未雨绸缪,避免这种因技术漏洞而暴露出的问题;二是攻防兼备,内研技术、外寻援助。
 
  对此,西门子东北亚公司知识产权部总监曲晓阳也认为:创新在先,保护在后。他在“2014思博知识产权交流年会”上指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企业跟不上技术发展,将是CEO的噩梦,往往是企业没做错什么,但公司垮了。知识产权是工具,是服务于创新的。”
 
  而要实现创新,也需要懂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IBM公司亚太区知识产权法律总监张艳指出,专利的应用要跟产品服务、技术方案相融合,企业要积极通过专利引导技术发展方向。
 
  目前,跨界思维盛行,在各个领域掀起了讨论热潮。思博网CEO朱家群在上述交流年会上谈及知识产权服务时表示:“知识产权行业需要发挥自身的法律知识、技术优势和协作能力,积极渗透到各个行业,引领各产业发展中无形资产的价值挖掘,制定新的智慧游戏规则,让跨界思维成为打开知识产权商业发展的新契机。”(记者 郑金武)(来源:中国科学报)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