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管理师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留给孩子的记忆之“米花糖”
浏览次数:438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米花糖”

母亲捎来的米花糖好长时间没有吃完,小孩子拿着啃,混着口水的米花糖碎渣沾得满脸都是,这勾起我对小时候家里做米花糖的记忆。
米花糖是记忆中的美食,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得到。小时候农村人还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米花糖都是自己做。做米花糖很繁琐,既要做米花籽还要熬糖。每年入冬母亲就开始做米花籽,米花籽是糯米做的,先将糯米用很大的甑蒸熟,摊开在竹编里晾晒,黏黏的糯米饭团通过晾晒散开分成粒,开始不能晒太干,还要用村里的碾槽把干饭粒全部压扁,碾槽没有了就用石磨去磨扁了,然后再晒干就成了米花籽。有的人家将饭粒晚上放到室外让零度以下的气温冻一下,冻过的叫冻米籽,用冻米籽做的米花糖也叫冻米糖。做米花籽是小孩子期盼的时刻,甑蒸的糯米饭非常好吃,一早就依在灶旁巴望着饭蒸熟,包上盐菜捏成饭团吃,家里一次要蒸几十斤糯米,母亲会让我们敞开肚皮吃,有时母亲还会留一些炒来吃,糯米饭里放切碎的大蒜叶子用油炒,那时绝对是很好的美味。
做米花糖的糖也是自家熬的,大多数人家用红薯熬,红薯熬的糖不是很甜还有些酸比糯米熬的差很多,不过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很少用糯米熬糖。熬糖更加麻烦,母亲提前用大麦发出麦芽,熬糖需要猛火,家里平常烧的秸秆火力不够,父亲预先劈好些木材。外婆洗了一大木盆的红薯,削去烂皮和根须,在家里那口直径三尺的大锅里煮,煮熟后用长柄的锅铲压扁捣烂,我们从外婆的铲子下抢个红薯上学去了。等放学回来,大锅里只有半锅热气腾腾的糖在不断地咕嘟咕嘟吹着泡泡。我们哥几个忍不住挑上一筷子,甜甜的,放进嘴里就化了。糖要熬到用筷子挑能够拔出糖丝才行,从早上一直熬到晚上很晚才能熬好,熬好的糖外婆装进坛子里藏了起来,不让我们偷吃。每次熬糖母亲还要在另一个锅用很稀的糖煮一大锅小红薯和荞麦粑,盛在几个碗里我和姐姐用托盘端着给村里人一家一家去送,村里人休息得早,要一家一家去敲门,屋里的人拿个碗装了,客套了声多谢。我们把空碗拿回来,盛了再送别的人家。村子就这样,谁家熬糖都会给村里挨家挨户送上一碗稀糖煮的红薯、荞麦粑,有的人家小气煮的都是红薯,大方的人家送的全是荞麦粑,母亲常常两样东西一块煮。
做好了米花籽,熬好了糖,并不马上做米花糖,一般要等到腊月快要过年的时候才做米花糖。做米花糖先要炒米花,米花是用米花籽炒出来的。通常是母亲炒,外婆在灶下烧火,我喜欢帮烧火,冬天依偎在灶前很暖和。老家米花都用沙子炒,母亲把沙子倒在锅里,拿短把的硬扫把在锅里顺一个方向快速搅动,米花籽在热沙中轻轻跳跃微微发出嘭嘭声,很快受热膨胀好几倍变成白白的米花,炒好后用筛子筛掉沙子,将米花倒进大木桶里。米花也好吃,我们不时抓一把往嘴里送,还放些猪油用开水泡来吃。到了晚上外公的徒弟要来帮忙做米花糖,把熬好的糖舀一些到锅里烧开,放点糖精,倒入米花翻炒让每一粒米花都沾上糖,然后装到一个方格子的架子里,抚平了用糖滚子反复用力压实后切成几条,每一条再切成薄片,切好后一条一条放进大的瓦翁中,放一层撒一层米花以防江南的潮气。家里总会在我们睡着后做一些好的,老家话说是“很加劲”的,不用糖精而是放很多白糖,还会撒很多黑芝麻,因为颜色有黑有白,又叫“花糖”,只有在过年待客才有的吃。不知道外婆是怎么藏的,到四五月农忙时,总能拿出米花糖来犒劳辛苦劳作的人,藏起来的都是加劲的“花糖”。
随年岁的增长已不爱甜食,有很多年不吃米花糖了。现在村里人嫌麻烦不做米花糖了,都是在县里买。做米花籽、熬糖、炒米花、做米花糖这些技艺也将淡出人们的记忆中。
 
作者:王瑜
2014年7月作于北京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