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管理师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读《袁世凯传》
浏览次数:381

  

读《袁世凯传》

或许与受的教育有关,我总有些偏见驱之不去,凡教科书或官方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存着疑问。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物传记没有利益上的纠结,没有意识形态上的成见,相对会客观一些,大概是值得信赖的。
看了加拿大陈志让(音)撰写的《袁世凯传》以及袁公自著的《袁世凯家书》等可以大体勾勒出袁公的经历。袁公成长于旧式军人家,对书本不如军事感兴趣,两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山,想捐个官却被人骗了,后托人在李鸿章手下供职。袁公二十出头被派往朝鲜,在朝鲜表现出的大智大勇深得李鸿章的赏识,自此平步青云,最终登上了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因复辟王朝而背负骂名。
历史事实只有一个,不过从不同角度却有多种评价。一直以来人们对袁公大体只有批评,有的运用儒家道德标准来评判,而马克思主义者由道德义愤变为仇恨了,陈伯达1945年在陕北的窑洞里出版的《窃国大盗袁世凯》指责:“袁世凯——这个出现在近代中国维新与守旧,革命与反革命互相斗争时代的政治人物,是这个不寻常的时代里,反动派为了要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来绞杀中国的前进步伐,而推选和训练出来的不寻常之人。”这纯粹是村妇式的谩骂,其行径是用袁公影射蒋总统,着实卑劣,很不幸这种谩骂成为官方的定调,直接形成了我们几代人对袁公的印象。作者指出:大家都没有定义他们的批评标准,未能将我们对袁公的了解推进一寸,只是徒劳地过度简化了整个问题。作者认为:袁公和其他政治人物一样,是一种类型,也是一个个体。在当时民众不懂他们的政治权利,道德和思想混乱,因为腐败,因为宪政遭到破坏,而单单指责袁公,是不公平的,不守道德的政治家和无动于衷的民众应该都来分担他们自己的过错。
袁公祖上是个学者型将军,在那个激荡的时代没有受到现代理念的影响,保持着儒家忠君的道德观。袁公自小受到“正统”的教育,尽管他在朝鲜处理多年的“国际事务”,对英国的现代政治体制充满了好奇,将三个儿子送往英国留学,但是他的骨子里还保留着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他“登基”后迫不及待宣布尊孔,筹备祭天,命令民众遵守忠孝节义的教义,扮演了信仰保护者的角色。在政治上他并不隐瞒自己的信念,认为君主统治最适合中国,他不明白什么是共和?共和超越了他的政治经验和知识,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运作这样的一个政府,但是他必须接受他并不尊重的共和主义。他也曾经表现出了温和、进步的倾向,他主张立宪,参与梁启超的强国会,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采取其他现代手段,但是目的却是为了加强清帝国的统治,使之能够经受越来越明显的革命的挑战。袁世凯通过对宪法、国会和民主的嘲弄,使后世权利继承者们认为民主的试验如同戊戌变法一样是一个失败,中国还没有做好进行这种改革的准备,迄今依然为政府的借口,拒绝推行民主、宪政改革,这是袁公给我们民族留下最恶的果子。不过他离世前一天终于醒悟,对前来探望的徐世昌费劲地吐出两个字:“立宪”。
梁任公在《李鸿章传》中评说李鸿章的悲剧在于“不学无术”,批评李鸿章不知世界大局,瞢于国际事务。袁公之悲依然在于固守中国的传统,未能与世界发展大势接轨。如果我们对所谓的传统还抱残守缺,不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必然重蹈李鸿章、袁世凯失败的覆辙,终究成为悲剧人物,为后人责备。
资料来源:
1、《袁世凯传》,作者:陈志让(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2、《尺素江湖·袁世凯家书》,作者:袁世凯,九州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3、《李鸿章传》,作者:梁启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作者:王瑜
2014年6月作于北京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