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每一天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高校成为工程科技创新孵化器
浏览次数:445

  
    当前,科技创新是政策持续的着力点。近日,为期两天的“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
 
    分析人士表示,当今世界,工程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的生产力,也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在国内,目前诸如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研究都落户在高校,高校也因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更容易实现科技创新,预计高校概念有望借机获得资金青睐。
 
    工程科技:政策重视 影响深远
 
    近几十年以来,人类获取知识与创新的过程均以工程科技为载体,这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利益。当前,工程科技发展速度之快,给予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而移动互联、新能源和基因工程等领域的重大变革,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历史上,以蒸汽机、电机、核能等为代表的工程科技,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工程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杂交稻、三峡工程、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等等,这些显著的成就均为中国在世界工程科技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根据最新消息,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工程界、产业界和政府代表,参加了为期两天的“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本次会议上各方围绕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能源的未来、基础设施、信息通讯、工程挑战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阐述了工程科技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即“工程科技是人类走向文明强有力的发动机,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共同的严峻挑战,也面临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工程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就更为突出,当下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此次大会是第二次在中国举办,上一次是在14年前,即2000年。近几个世纪以来,工程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益处显而易见。
 
    高校在工程科技发展中
 
    担当重要角色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大学应如何发展以及培养工程科技专业人才,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6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总裁兼校长基思奥尼斯(Sir Keith O’Nions)作了《工程铸就未来:大学与教育》的发言,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国的1500多名与会专家。
 
    从基本的科学发现到工程解决方案的市场化,各个阶段都会涉及工程技术。工程教育可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为行业经验的积累创造机会,在一个囊括了发现、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环境中开展教育实践。”基思奥尼斯在发言中说到。
 
    他认为,大学在工程科技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各国设有工程科技专业的大学里,无论理工科还是医科,其教学的要求和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大学应打造一个将创业、创新、管理和全球业务融入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环境,学科设置应该有严格的要求。目前,帝国理工学院提供跨学科的教育,规划和正在建设新的校区和创新区,让每一位学生接受正规的工程教育、医学实践,以及参与当地的产业实践,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紧密结合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向。
 
    基思奥尼斯归纳指出,把新发现和新知识商业化,产生经济效益,是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重要动力。大学科研也应该满足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促进公共福利,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
 
    事实上,在国内,目前几乎大部分的科技创新都源于高校,这也是基于高校相当强的科研实力。5月23日,2014年中国高校材料院长论坛举行百校共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启动会议及项目洽谈对接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12所高校代表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签署了共建协议。
 
    根据协议,参建高校将联合组建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助推中国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同时,各高校将结合自身优势,在宁波组建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定向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培养专业和管理人才,积极选派优秀人才团队落户宁波。宁波也将为各高校在甬组建研发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和选派人才团队提供政策支持。
 
    此外,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在新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60余家新材料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高校、企业代表就意向合作项目进行了深入洽谈。(记者 魏静)(来源:中国证券报)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