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管理师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捉泥鳅”
浏览次数:394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捉泥鳅”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捉泥鳅》录进了婴儿的催眠曲中,大家应当很熟悉。在网上找作者和来源费了很多的功夫还只能大致判断是台湾民歌,尽管政府宣传知识产权保护不遗余力,但是公众对著作权还是不够尊重。
小时候农村老家人基本是不吃泥鳅的,那时泥鳅极多,春天对鱼类来说是个繁殖的季节,在一场大雨后,泥鳅成双成对顺着浑浊的水冲出沟渠去闯荡世界,一路在水草里缠绵、翻腾、嬉戏,闹出很大的动静,这时的泥鳅个头很大,大的有将近半尺长,用网兜很容易给操上来。夏天毒辣的太阳将水田的水给烧热了,小鱼儿耐不住高温都翻了肚皮,下到水里捞鱼双脚会被烫红,泥鳅比鱼有能耐,纷纷钻进了泥里避开酷热。在田埂上抠下一块稀泥,里面会钻出许多的小泥鳅,这时的泥鳅很小,一般长不过一寸。泥鳅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上中学时有同学顽皮,把泥鳅丢在教室外的走廊里,水泥地面在太阳的暴晒下不敢打赤脚踩,但是泥鳅翻腾了一节课后还保持着生命的气息,泥鳅的生命力顽强得有些惊人,秋天的时候,在池塘的泥里可以挖出泥鳅来。
像黄鳝和鲶鱼一样泥鳅光滑没有鳞片,身上还有粘液,但是黄鳝身体细长好抓,鲶鱼个头大肚子软,从鱼头下面捏住软肚子鲶鱼就无法挣脱,常见的泥鳅也就一两寸长,无处下手,即便抓住了很容易就滑脱了,捉泥鳅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家里不吃泥鳅,也没有尝试过用其他办法来抓泥鳅。长大后在省城上学,学校墙外就是水田,每天早晨和下午都要去田埂上散步、看书,有一次看到水沟里有很多泥鳅来了兴致,邀几个同学回宿舍拿来脸盆和水桶,大家都是从农村来的,抓鱼都很在行,在水沟上游筑了坝,用脸盆将水淘干,下游的沟底经流水长期冲刷,沟底的泥是硬的,失去了泥水的保护泥鳅无处躲藏,被我们一一装进了水桶里,当成战利成果拿到了教室,城里长大的同学饶有兴趣地在桶里捉泥鳅,却总也捉不住,一惊一乍闹出阵阵欢笑。泥鳅在学校的食堂加工成一道好菜,大家下了酒。在省城的学校和男女同学赤脚去抓泥鳅,这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留下很深的记忆,毕业留言册中留了很多再去捉泥鳅的预约,二十多年过去了,同学聚会捉泥鳅的事依然会津津乐道谈起,但在都市里讨生活不容易,谁也没有兴致去捉泥鳅了。
来了北京常能吃到泥鳅,小泥鳅炸得干干的很多人喜欢吃。回到老家发现原来南方人也吃泥鳅,不过有些残忍,有道菜叫“泥鳅汆豆腐”,据说是将整块的豆腐和活泥鳅一起煮,泥鳅受不了热水全部钻到豆腐里,于是泥鳅的鲜味也就煮进了豆腐里。大自然把泥鳅作为人类的食物,但是绝不会同意如此残忍的吃法,这道菜我没有见过,如果见到我将拒绝吃。
 
作者:王瑜
2014年6月作于北京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