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陌生人生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熊尚德:潜心摸索改良古琴 自费外出学习获得国家专利
浏览次数:587

  

     在天水,熊尚德可谓是古琴制作行业的一个标杆,不仅坚持用手工制琴,而且对沿袭了几千年的古琴弊端进行大胆改良,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012年12月,第十二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结果揭晓,熊尚德的作品《古琴》荣获创作创新一等奖。

   古音斋里访大师

   天水熊尚德的工作室古音斋的铁门虚掩着,推门而入,主人熊尚德正在给已制作好的琴胎刻字,爱徒张涛则在一旁为雁足刻槽。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熊尚德不仅坚持用手工制琴,而且对沿袭了几千年的古琴弊端进行大胆改良,将传统古琴挂弦落后,雁足栓弦繁琐,琴轸调弦原始,操缦费时费力(上弦调音称之为操缦),琴身需用沙袋支垫等不足之处全部解决,并于1996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被赞誉为我国改良古琴第一人。

   熊尚德制作的古琴杜绝各种化学漆,沿袭古法采用中国传统的大漆髹漆,鹿角霜、八宝灰打底、麻布敷琴,制出的古琴色泽饱满、光亮厚实,漆面温和地漫射出养目之光。所制古琴音质或松沉苍古、或清亮恬美,得到弹奏者和业内同行的高度赞扬。

   好琴之人萌发改进之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天水不断有人打问到他身怀绝技,拿着坏了的老琴慕名而来找其修理,每次修好后他都会拿家里的图纸和这些琴对照,逐渐发现以前的琴没有统一的尺寸和标准,琴腹腔的厚度、长度、龙池凤沼、纳音等均深浅不一。久而久之,他愈发觉得,包括北门张氏的几张古琴在内及早年修过的那几张琴多少显得窄薄,不够大气从容,缺乏美感。

   于是,制作并改良古琴的念想开始在熊尚德心中萌芽并日趋成熟。此后,他便凭着心灵手巧、惊人的记忆等特长,开始收拾工具、搜集资料,悉心回忆父亲口传心授的技艺,工作之余挤时间,加班加点,几经周折,花费了多半年的时间,独立摸索着制作出他人生中的第一张古琴,尽管由于经验不足有所缺陷,这张琴并不是很完美,但这毕竟迈出古琴创新改良坚实而有力的一步。他曾一度设想了十几种方案,用尽各种办法,最终才确定了这一种,在实际制作中也一直在改进,直到日趋成熟。

   那些年,他大量翻阅资料,顶着重重压力,自费到上海、北京、西安、广州等乐器生产厂学习请教,并请专家为自己制作的古琴提出指导意见。这一远游他不仅知道了当时古琴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不足,还得到国内音乐界樊汝武、田雨昆等先辈的悉心指导,获益匪浅。

   如今,经熊尚德改良的古琴被行内人士命名为“熊氏”古琴,这从中国古琴发展来说史无前例,他说他生在秦州,虽然从事古琴制作缘于诸多原因,可最大的心愿还是让伏羲爷发明的琴瑟之音在羲皇故里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兰州晚报记者哈丽娜文/图

   熊尚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副高级职称。从事古琴制作30余年,1996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第276501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改革专利(专利号:ZL96203290.5)。该专利产品在国内尚属首创,并居领先水平。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