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eijie.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微软并购诺基亚专利战或殃中国手机商
浏览次数:413

  

   跨国公司在中国

  作为发生在中国本土的移动通讯领域首例跨国并购案例,由于两家公司双双掌握着力量强大的专利大棒,商务部所作出的最终裁决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内手机生产企业的命运,而且会影响未来手机通信行业的竞争生态和市场走向。

  “微软并购诺基亚”一事本月有望靴子落地。商务部或将在4月上旬对这一商业案例进行审核裁定,此商例由于是涉及到国内移动通信领域内首例跨国并购案例,因此,备受业界关注。

  3月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场关于“智能手机时代的并购与垄断”专项研讨会上,这一商业案例被热议。与会专家表示,此次微软并购诺基亚并不是简单的合并,核心是专利费之争,这对中国通信市场将产生波及连带效应,因为合并后的专利费更高,而全球20%没有跟诺基亚签署专利授权的相关公司基本集中在中国。对于中国手机制造商而言,一旦诺基亚提高专利许可费,并发起一系列专利诉讼,将给中国手机厂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微软并购诺基亚,中国手机制造商或“遭殃”

  2013年9月,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及部分专利使用权。今年2月19日,台湾反垄断监管部门台湾公平交易委员会(FTC)以附条件方式通过了此项并购,添加的限制条件如要求微软在许可移动设备相关专利时不得进行不合理定价或给予歧视性待遇,也不得以其他方式干预移动设备生产商自由选择移动操作系统的权利。同时,委员会指出交易完成后微软和诺基亚可能都有提高专利许可费的动机。3月,微软、诺基亚两家公司向中国商务部提交了修订的救济方案,并开始了关于救济措施的关键性谈判。目前该案正处于商务部审查的第三阶段,截止日期是4月上旬。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肖江平说,这个收购案很可能会通过审查。他进一步指出,自我国去年将审查程序简化后,大量文件的审查在第一阶段,放到第三阶段审查的东西很少。这个收购案已通过一、二阶段的审查,而美国、印度两国皆已通过,所以,它很可能通过第三次审查。

  专家认为,如果方案得以通过,微软的专利费用至少不会降低,诺基亚的专利费用则会大幅度提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在研讨会上发言时说,微软并购诺基亚成功,中国手机制造商将“最受伤”。因为无论是微软还是诺基亚,只要提升专利许可费,就将使利润空间本来狭小的我国手机生产企业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它们最终只能选择退出市场或将该成本转嫁给智能手机消费者。前者将危害市场竞争,后者则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虽然安卓系统是免费的,但其系统中使用了微软的软件,因此依然需要支付费用。”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马一德在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微软已向安卓制造企业以智能手机每台约5美元、平板电脑每台约10美元的价格征收专利许可费。随着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即使5美元的费用一直维持不变,其在成本中的占比也将越来越高。可见,微软的高额专利“水泵”正在抽干中国手机制造商的利润。

  据了解,诺基亚目前所拥有的专利组合数量位居业界第二,仅次于高通,且全球20%没有跟诺基亚签署专利授权的相关公司基本集中在中国。

  与会专家表示,如果微软并购诺基亚成功,势必会对世界手机行业尤其是中国手机产业在专利技术和授权使用方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不仅仅是一场专利权的斗争,也是关系中国民族手机产业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

  反垄断要趁早 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

  专家提醒,这次并购可能带来手机行业的巨变与洗牌,与此同时,行业垄断风险隐约可见。尤其是在经历了爱立信出售索爱股份后在全球范围内发起的一系列专利诉讼后,各国政府在审批此次并购时都慎之又慎,并不约而同地将审核重点放在了反垄断上。

  随着美国、印度等国对并购审批通过后,中国政府的对此次收购的审核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马一德说,中国在这次商务部的审查中不能光看到欧美的态度,而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保护民族、本土企业。

  “再过两三年诺基亚就是一个专利公司,而我国的知识产权运用和商业化程度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所以不能采取事后救济的方式。建议政府采取事先防范和事先预估方式,而商务部在审查中要慎重,可以适度延长时间,多听听其他业界尤其是企业界的声音。”马一德说。

  与会专家表示,鉴于我国虽是手机制造大国却并非手机制造强国的现实,我们更应该对此次并购保持足够的警醒。通讯是国家战略产业,不能低估巨头并购的威力,等到垄断成型后再干预已经来不及,事后救济总是最坏的方案。

  研讨会上,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这个案子不该由商务部反垄断局单纯审,它需要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反垄断局一起对整个手机产业和手机销售市场秩序进行规范,进行整体布局。如对于微软收取专利的费用潜在不公平的行为和微软的垄断,就可以由国家发改委方面发起审查,而商务部反垄断局可以提出合并附加条件,底气更足。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