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传说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帮科学家运作好专利,很有必要。
浏览次数:741

  今年1月,哈佛商学院的2位资深教授带着7名MBA学生和2名博士生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听了生科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CEO纵刚15分钟的报告,他们决定把这里的工作写成教学案例。
   
        他们看中了盛知华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高水平专业运作及其独到经验和启示,他们更从中发现了有关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讯息——如果中国知识产权的整体运作能力能提升到这样的高度……
   
         当然盛知华并非一路坦途,正面对着传统观念阻力、人才培养艰难却又易于流失,以及体制、商业模式等诸多难题的挑战。
   
挽救“低商业价值的专利”
   
       中国的科学家做科研项目,常常以发表论文为终点,有时也申请专利,但多为满足科研项目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纵刚说,由于科学家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也没人提供专业服务,结果产生了大量低商业价值的专利,这些专利技术无法被有效利用,也得不到有效保护,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国家投入的许多科研经费,就不能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实质性作用”。
   
       在美国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工作多年的纵刚应邀来到上海生科院后,在建立专业服务体系的同时,挽救了一些这样的专利。其中有个抗肿瘤新药专利经妙手回春,以约定6000万美元外加销售提成的“价码”,把它在美国和欧洲的使用权,卖给了跨国药企赛诺菲公司。
   
        专利许可给了外国公司,不是让人家去赚钱吗?纵刚解释,研究所的成果大多属于早期技术,要走进市场,犹如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中间会有无数夭折的风险。把专利许可给外国公司,是让他们代我们“养孩子”,将技术孵化成熟,而我们能从今后的市场销售中分享收益。同时,专利有地域限制,可以把外国市场的专利权许可给外国公司,把国内专利权留给国内企业。
   
      “想一下,我国的DVD产业给外国公司付了多少专利费?未来,我们的专利同样可能收取大笔的专利费用和销售提成。” 让教授们不用坐上谈判桌
   
      “如果你做了一个碗,闲置家中,有人出100元,你卖吗?但要是有人告诉你,这能卖100万,还真卖了钱放在你手上,此时再有人出100元,你卖吗?”纵刚说,因为国内太缺乏知识产权运作的专业人才,教授、研究员不得不自己坐上谈判桌,往往吃大亏。
   
       有个现象值得警惕:目前一些国外公司在中国以极低的价格,向科学家们收购很多尚未申请专利的成果,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这等于中国投入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本,却是给别人打工。”
   
        那个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案例中,提到了上海生科院一项植物抗虫新技术的专利交易:有投资者愿意出资金和配套技术,购买全部专利成立一家新公司——这合算吗?无法确定新技术市场价值的科学家把商业谈判交给了纵刚。
   
        纵刚谈判的结果是:上海生科院仅以该技术的亚洲地区专利权,便作价约1400万入股与投资人成立新公司;又把亚洲地区以外的几种作物的专利使用权,以1000多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的约定,许可给了一家国际种业大公司——如果把这个专利比作一箱矿泉水,那么成立新公司用了其中几瓶,许可给国际种业公司又用了几瓶,还留着好多瓶水可以卖给其他公司。
   
        让教授们不用再坐上谈判桌,需要大量高级专业人才来代劳。目前,纵刚已经带出了第一批六七人的团队,又在培养第二批十几人的团队;但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电工所、声学所等高校和研究院所,以及一些公司已纷纷找上门来,人怎么都不够用。
   
        纵刚更头疼团队成员的薪资问题。知识产权项目经理在国际市场上的年薪平均在16万美元左右,“中国事业单位体制内的工资根本无法与外企的高薪竞争。”这正是纵刚要在上海生科院知识产权中心之外成立盛知华公司的原因之一。
只有最好,没有次好
   
        纵刚回国后所做的工作,是在国内开拓专业化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服务的“处女地”:在为上海生科院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过程中,他已初步建立起一个成功模式,而成立盛知华公司则建立了一个接口,可以承接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高端知识产权业务。哈佛案例中写道:纵刚认为,在未来3-5年内,盛知华每年能够运作3000-5000件发明专利。
   
       “我们做的是知识产权管理,而非简单的专利申请代理。”纵刚说,提供从发明披露到专利申请,直至最终成功转化的全过程的高端知识产权委托管理和技术转移服务,他的机构在国内还是第一家。
   
       “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服务强调细节。”纵刚告诉记者,即使漏查一篇文献,都可能会影响对专利价值的准确判断,而这对研究机构和公司决策而言,则可能是致命影响,为此有的大企业愿意支付高额费用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部团队,对感兴趣的专利做全面深入的审查。在这个行业中,只有最好,没有次好。
   
        养这么一个团队十分昂贵,一般研究机构或企业很难独资承担。纵刚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多个大学、科研机构共享一个高质量的技术转移机构,“就像德国马普学会属下78个研究所共享一个技术转移中心,而技术转移中心也能有足够的业务量。”
   
        引进纵刚建立团队可能是上海生科院最成功的一次投资。今年,生科院给予知产中心的运营费用是200多万元,而今年至今知产中心和盛知华已为生科院做成专利许可交易9项,许可合同金额(不包括销售额提成)超过3亿元。纵刚说:“这是一笔非常值的投资,希望国内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尽快意识到这一点。”
   
         但盛知华面对大量挑战,如与完全不熟悉技术转移和专利管理的科研机构、高校打交道,在中国不发达却发展迅速的知识产权体系内求生存,让知识产权运作更适应中国国情。盛知华将如何继续探索,我们拭目以待。(文汇报 许琦敏)
来源:http://www.sinoipro.com/new.asp?id=53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