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eijie.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广西: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浏览次数:455

  

2013年,广西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再次实现倍增,增长率蝉联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比2012年增长43.73%,增长率跃居全国首位;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数量创历史新高;专利应用成效更加凸显,知识产权有效支撑机械制造、汽车等支柱产业发展;专利质押融资首破亿元大关;专利行政执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显著提升等。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新进展,为八桂腾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绩的背后,凝聚了广西知识产权人的辛勤付出。

量质并重抓专利申请

措施 近年来,广西知识产权事业迈出了赶超跨越的第一步,专利创造能力跃上了新台阶,但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2013年,广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以“抓创造、促运用、重保护、强管理”为主线,深入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大力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量质并重抓专利申请。

成果 广西年度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1.438万件,比上年增长121%,增长率蝉联全国第一,再次实现倍增。“十二五”以来,广西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累计2.3644万件,超额完成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确定的“十二五”前3年申请总量任务。2013年,全区3种专利受理量突破2万件,达2.3249万件,同比增长71%。全区拥有发明专利1295件,比2012年增长43.73%,增长率跃居全国首位。广西专利综合实力指数由全国第27位升至第23位。

发明展览促专利运用

措施 经过精心的组织协调,2013年,柳州市、桂林市先后成功承办第二届和第三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广西各市各有关部门广泛发动、积极组团,踊跃参加专利技术和产品现场展示、销售、推介、拍卖和质押融资银企对接等活动。

成果 两届发明展展览面积合计2万平方米,1000多家企业、高校、院所参展,展示近年来广西在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创新成果3000多项,到会客商和观众共约17万人;评出第二、三届发明展最佳组织奖18个,项目金奖50项,银奖110项,传统手工业创新成果奖60项,中小学生发明创造成果奖40项。两届展览交易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广西全民发明创造的活力和动力。

牵线搭桥重金融服务

措施 广西知识产权局和有关市知识产权局积极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交通银行广西分行、招商银行柳州分行、浦东银行柳州分行、柳州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交通银行桂林分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广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分别为广西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柳州延龙汽车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发放专利质押贷款,出质专利包括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22件。

同时,还推动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权推广中心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北京产权交易所等国内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合作,挂牌交易专利1232件,成功转让专利8件,总额2790万元。

成果 组织30多家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科技型企业与8家商业银行对接,促成13家企业以专利权出质,获得商业贷款合计1.38亿元,广西年度专利质押融资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优势培育推产业发展

措施 广西在机械、食品、生物等优势特色产业,选择12家企业实施“核心技术发明专利产业化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项目,认定9家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6家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和8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广服务机构。组织200多家企业开展“发明专利扫零”活动,选派专利特派员深入企业帮助工作。在汽车、节能环保、医药制造等产业支持14家企业以专利权转让方式从自治区外引进发明并消化吸收再创新。

成果 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每年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费收入达5000万元左右,为知识产权支出费用的数十倍。全区备案专利许可合同106件,许可金额839万元。化工、电子、中药等产业一批核心专利技术投入生产,“设有胎体填充胶的子午线轮胎”等5件专利的应用累计新增产值35亿元,新增利润12亿元,荣获第15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广西专利单届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试点示范利园区建设

措施 广西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强区工程,南宁市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南宁高新区、柳州高新区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桂林市七星区、临桂县、陆川县、博白县、田东县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博白县、荔浦县、陆川县等8个县列为自治区知识产权示范县,田东县、上思县、八步区等12个县(市、区)列为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县。

广西注重开展广西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南宁高新区、柳州高新区、贺州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等8个园区列为广西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试点),有力推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专利工作。

成果 依托示范点和试点工作,2013年南宁市提交发明专利申请348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98件。南宁有3个县区(开发区)、10家企业成为自治区、南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南宁市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梧州市指导企业运用专利与商标、标准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战略,形成一批以企业专利为核心的行业和国家标准。百色市安排项目和经费,鼓励微小企业申请并实施专利。作为自治区知识产权示范县之一的博白县,2013年全县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200件,位居全区县(市)首位。其他各试点和示范点知识产权工作也颇有起色。

引进扶持兴代理机构

措施 广西知识产权局召开专利代理机构引进对接会,搭建对接交流平台,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代理机构引进、人才培养、开拓市场,支持区内专利代理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梧州市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区外专利代理机构,北海市、钦州市、河池市、来宾市、崇左市等市也结合当地情况,引进代理机构的服务。

成果 2013年,从区外引进专利代理机构11家,使全区专利代理机构达到23家,比2012年增长91.7%,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87人,比上年增长40%。广西专利代理机构代理的专利申请达1.5899万件,比上年增长54.06%,占全区专利申请总量的68.39%,为发明专利申请倍增提供了有力支持。区内各专利代理机构也着力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深入企业基层提供及时周到服务。

人才培训蓄后备力量

措施 广西制定实施《广西“十百千知识产权(专利)人才”培养方案》,启动首批2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试点建设。组织人员参与专利代理人才考试,举办专利代理人考前培训班,开展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系列讲座。联合自治区教育厅和科协,实施中小学生发明创造项目。

另外广西还组织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和公务人员交流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到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学习。自治区知识产权局还会同桂林市、梧州市知识产权局执法人员赴广州,驻会观摩学习并参与第114届广交会展会专利行政执法工作。

成果 2013年,举办专利代理人考前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1300多人次;组织近1000人报名考试,报名人数增长140%,居全国首位,其中在南宁、桂林两地高校举办面向师生的考前培训班2期,广西大学等三所高校在读研究生报名考试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三名;39人通过全国合格分数线获得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比2012年增长85.7%。组织专利行政执法培训和资格考试,全区38人通过考试取得专利行政执法证,各市知识产权局持证人员均达到3人以上。举办广西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系列讲座16场,培训高职院校师生约1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14个市举办的知识产权培训班培训人数约6000人次。

全区建立22家广西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示范单位,实施中小学生发明创造项目,激发中小学生开展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维权护航保创新发展

措施 广西知识产权局制定实施《2013年广西知识产权局系统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区市两级知识产权局先后在14个市联合开展“护航”专项执法检查35次。制定实施《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在科技活动周、发明展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组织开展展会执法行动。积极开展泛珠三角区域、粤桂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查处涉粤假冒专利案件4起、涉川假冒专利案件1起。广西知识产权局与广东、海南两省知识产权局签署了《〈华南地区专利行政执法协作调度中心工作方案〉确认书》,使华南三省区专利行政执法协作迈上新台阶。

自治区公安厅、工商局、版权局等27个广西知识产权办公会议成员单位也在各自负责的领域里加大对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成果 2013年,区市两级知识产权局联合开展专利行政执法维权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近400人次,检查各类商品4000余件,核查标注专利标识的商品近700件。广西全年处理各类专利案件数量是上年办案量的5.1倍,其中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13起,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8起,结案6起。各市查处假冒专利案件数实现零的突破,均在5件以上。

广西公安系统共立各类假冒伪劣犯罪案件1758起,破案1497起,涉案金额10.9亿元。广西工商系统查处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案件856件,罚没金额319.1225万元,查处侵犯驰名商标权益案35件,查处侵犯涉外商标专用权案28件,查处侵犯著名商标权益案9件,查处侵犯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案1件。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区共立案查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违法案件千余件,没收违法所得171.83万元、罚款533.80万元。广西版权局全区版权行政处罚案件4起,移送司法立案27起,其中司法判决16起。其余办公会议成员单位也在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动中取得不错的战果。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