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挥霍人生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发明专利: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
浏览次数:557

     华为公司 重视创新 开拓市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公司)2013年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251件,质量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华为公司更加注重创新的质量和效益,并以此赢得了更大的市场,成为成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典范之一。

  华为公司长年坚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突出发明专利研发。近10年来,华为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在技术研发方面。2013年,华为公司的研发投入约33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4%。持续稳定的高投入构筑了华为公司领先的技术能力。目前,华为公司在国内外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中,无线通信领域近1/4;在无线通信领域国际标准中拥有2204件基本专利;在4G领域拥有865件基本专利,占全球该领域的15%,位列全球第一。2013年,华为公司在4G技术上迅速崛起并且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华为公司持续开放式的研发创新,使市场开拓和营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华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8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75%的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效益在国际同行中位居前列。

  点评:通信行业一向是市场竞争激烈的领域,发明专利是通信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关键因素。华为公司凭借自主创新,以高质量的发明专利赢得了技术领先地位及竞争话语权,从业界的跟随者华丽转身变为领跑者。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凸显了发明专利的重要支撑作用,也激励着更多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中石化 完善体系 激励创造

  2013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627件,同比增长55.8%,成为国有大型企业中自主创新及发明专利名列前茅的佼佼者。

  近年来,中石化注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了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创新体系。依靠科研、设计、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攻关,围绕核心业务开展自主创新,认真落实激励发明创造的评选奖励政策,以发明专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中石化的研发体系设有6个直属研究院、4个直属的工程设计单位、41家下属的研究机构、直接参与技术研发的人员达2万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位,同时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研发体系。中石化还积极参与了国家的重点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的科学技术专项。

  在技术研发及专利创造方面,中石化坚持“开发一批、转化一批、准备一批、补充一批”的滚动发展模式,以发明专利为依托,成功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油化工成套技术,具备自主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等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能力。

  点评: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中石化近年来在发明专利方面实现了每年50%以上的大幅增长,从中受益匪浅,不断在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道路上加速前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发明专利不仅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还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中石化,就是国企中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之一。

  中兴通讯 专利战略 促进转型

  2013年,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兴通讯)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448件,专利质量进一步提高。以发明专利作支撑,不仅推动了其转型升级的步伐,还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业界领先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在中兴通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企业不仅在制定政策措施的过程中,重视激励员工创造优秀发明专利,而且始终将发明专利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兴通讯每年坚持将10%的收入投入研发,近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为高质量的发明专利的诞生创造了基础条件。

  目前,中兴通讯国际专利布局的重点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在4G、云计算及物流网等为主的新技术领域的竞争中,正是高质量的发明专利为中兴通讯带来了优势和效益。2013年,中兴通讯凭借发明专利优势,在中国4G招标中抢得先机,确定国内市场4G优势地位,在全球4G新增市场份额接近20%,成为全球4G增速最快的厂商。2013年,中兴通讯净利润超过12亿元,同比上升140%。

  点评:市场竞争能力较强或成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对发明专利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企业更加注重发明专利的创造,注重发挥发明专利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中兴通讯用自己不断创新成长壮大的事实,证明了发明专利对于企业立足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石油 创新体系 支撑发展

  201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27件,创新活力和动力进一步激发,企业效益进一步增长。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石油探索建立完善了激励创新的一系列制度。高投入是中石油重视技术创新最直接的体现。近5年来,中石油的技术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并计划未来5年技术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同时,中石油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提升了应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目前,中石油已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40个重点实验室,成为高新技术创新基地。煤层气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等15个技术创新平台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家石油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中石油重视创新,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包括新一代天然气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快速与成像测井系统等。在秘鲁,中石油在国际大公司放弃的地区取得勘探重大突破就是这些核心技术专利运用产生效益的证明。

  点评: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专利质量,发明专利不断增长成为中石油近年来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表现。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中石油,在依托发明专利实现稳健发展的道路上,逐步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在成功之路上不断迈上新台阶,展示了自主创新“国家队”的风采。

  海洋王照明 专利为王 快速成长

  2013年,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洋王照明)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460件,多年来积累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效益连年向好。

  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是海洋王照明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成立之初,海洋王照明就视技术创新为企业生存的头等大事,在同行中率先成立发展研究院、技术管理部、产品市场部等面向市场的三级研发体系,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研发手段,使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海洋王照明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如今,海洋王照明95%以上的产品拥有发明专利,目前专利申请及拥有量超过2200件。在发明专利的支撑下,海洋王照明实现了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产品的质量、技术和性能等众多指标领先于国内同行业,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先进照明电器企业水平,进入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列。海洋王照明的产品不仅广泛使用在高温、高湿、防爆等特殊场所和众多建设领域,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中,成为13个奥运比赛及训练场馆的“标配”,用实际行动为中国专业照明企业赢得了荣誉。

  点评:发明专利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根本。海洋王公司对创新的专注,对发明专利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正是凭借发明专利优势,海洋王照明构筑了行业领先的竞争能力和市场话语权,成为民营企业创新的榜样,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芯国际 加速创新 构筑实力

  2013年中芯国际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74件,成绩令人欣慰。应该说,不断提升创新的水平和质量,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始终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下称中芯国际)成长的动力。

  中芯国际始终持有一种忧患意识,正是缘于这种忧患意识,中芯国际在2001年成立之初,就着力建立知识产权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制定了《中芯国际专利政策》,要求每位进入公司的新员工都要参加知识产权培训,每月两次定期组织专利基础知识培训,累计有上万人次接受过专利培训。通过长期的积累,中芯国际上下已经形成了一种注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发明创造的意识深深印入了每位员工的心中。

  面对行业竞争激烈的现实,中芯国际领导层已经深刻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对公司的战略意义,从加大科技投入等5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内部制定实施了激励发明创造的奖励政策,有效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热情。在积极提交发明专利申请、着力推进专利产业化的同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合理规避侵权行为也是中芯国际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之一。由此,逐渐以专利优势赢得行业市场竞争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点评:从代工厂商到自主创新,中芯国际依靠发明专利构筑了自己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中芯国际的竞争力来自于发明专利数量与质量的不断提升。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芯国际坚持激励发明专利申请,以专利优势赢得行业市场竞争和效益的良好增长,成为业界翘楚,其经验值得深思。

  比亚迪 创新为先 不断跨越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2013年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40件,质量进一步提升,发明专利为企业发展带来适合消费市场的新产品的同时,也使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比亚迪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技术研发体系,并成立了通讯电子、电动汽车、电力科学等5个研究院。目前,在比亚迪正式员工中,技术人员占了40%以上的比例,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达数亿元。

  比亚迪自成立之日起,便深知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制定了“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2005年3月,比亚迪在原来研究院所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全新的研发体系,设立中央研究院等十多个研究院所,负责高科技产品的技术研发等。目前公司拥有多种产品的自主开发经验与发明专利积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开发平台。

  在新能源方面,依托发明专利,比亚迪成功推出了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LED等绿色产品。在汽车产业方面,比亚迪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新锐品牌,产品涵盖了各种高、中、低端系列轿车等。

  点评:市场竞争,创新为王。比亚迪凭借发明专利的优势,一次次占据行业技术领先地位,一次次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企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功,归根结底,其源泉来自于发明专利的作用。现代市场竞争表明,发明专利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比亚迪的发展之路,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华为终端 创造筑基 赢得未来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终端)的表现再次令人眼前一亮,其2013年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88件,蝉联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

  华为终端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秉承着华为优良的创新传统,围绕市场的需求,华为终端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目前,华为终端在电信网络、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发明专利众多,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在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中使用的通信方式中,华为终端的发明专利都得到大量运用,其产品覆盖无线通信3G到4G等多种形态的通信产品。至今,华为终端在同行业中所拥有的核心专利达到20%,增强了华为终端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依靠发明专利优势,华为终端在市场竞争上呈现出大幅增长的局面。此外,华为终端依靠雄厚的发明专利储备,在全面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依托发明专利优势,其销售服务网络覆盖70多个国家,基本覆盖全球市场,服务全球1/3的人口。2013年,华为终端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5000万台,进入全球前3名。

  点评:高质量的创新,必然为企业带来高效益,这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规律。华为终端始终不渝地走在这条道路上,以发明专利拓展着自己的市场空间,以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效益和活力。从中不难看出,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视自主创新,用发明专利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奇瑞汽车 持续增长 转型提速

  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汽车)2013年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76件,连续两年成为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名行列中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奇瑞汽车一直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实施专利战略,成立了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与世界知名企业交流、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技术研发的水平,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保护。奇瑞汽车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十分重视,近年来,每年都将营业额的10%投入到汽车技术的研发中,近10年来投入技术研发资金超过100亿元,仅2013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30亿元。

  奇瑞汽车建立了由公司副总直接领导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聘请资深专利代理人担任公司的知识产权顾问,加强了企业的专利工作。在公司内部基本上形成了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专利工作的不断深入,专利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企业还制定了专利考核体系和奖励制度,以强化公司员工开展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点评:事实证明,正是创新与发明专利,让自主品牌汽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奇瑞汽车便是最好的证明之一。奇瑞汽车始终将创新质量、发明专利作为立身之本,不断完善创新的激励体制机制,重视人才培育,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使企业受益无穷。其创新之路,足迹清晰,可圈可点。

  中海油 体系建设 助力腾飞

  由于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不凡业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成为首次晋身2013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前十位的新军。2013年,中海油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75件,彰显了大型国企的创新实力。

  近年来,中海油坚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海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创新工作实践中,中海油将“创新领先”战略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来推进,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跟踪石油科技发展趋势,把握能源科技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同时,结合生产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自主研发及技术攻关,在海洋石油的勘探新领域和新技术、提高采收率、海外勘探开发等技术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掌握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以发明专利优势实现了对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点评:创新技术及发明专利的竞争是世界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海油一直坚持不断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发明专利引领未来方向,不断推进企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以自身的亮丽成绩,再次表明了发明专利就是竞争力的硬道理。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