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陌生人生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巨头频“买卖”备粮草 科技产业升级新浪潮袭来?
浏览次数:663

  

 

    2月7日,苹果公司宣布,过去两周公司已斥资140亿美元回购股票。在股票回购展示巨额现金流“肌肉”的同时,苹果CEO蒂姆·库克还暗示将进行大规模收购;谷歌对智能家居企业NEST的收购也在同一天宣布获批;一天前,索尼刚刚宣布剥离PC业务;除夕当日,谷歌将摩托罗拉移动卖给了联想……近日来,科技巨头们频频出手,业界分析认为,背后其实酝酿着科技巨头新一轮产业升级、技术布局的新趋势。

  苹果巨额回购秀“荷包”

  “我们过去没有大手笔收购不意味着未来也不会有,我们在看大公司,只要战略和财务上合适,花十位数的钱不是问题。”日前,苹果CEO库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释放了苹果正酝酿大规模收购计划的暗示信号。

  库克表示,在苹果上一财季财报发布后的两周内,苹果已经回购了价值约140亿美元的股票。加上近期回购的股票,在过去的一年里苹果已经回购了价值超过400亿美元公司股票,创下了公司回购股票的新纪录。

  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回购然后将回购股票注销,在市场上流通的公司股份将减少,这将直接提升上市公司每股内在价值。在发达国家,优秀公司在现金充裕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提升公司每股价值、回报投资者、提升市场信心的行为十分普遍。

  通过这一轮股票回购,一向被誉为科技界“现金王”的苹果,再一次向市场证明了自己“荷包”满满。同时,这次股票回购背后巨额现金流的“荷包秀”与库克的表态一同被业界视为苹果将在收购方面有所计划的前兆。

  多年来,苹果公司几乎没有大手笔收购,单笔收购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而其老对手谷歌公司则有过很多规模不小的收购,不久前就斥资32亿美元收购了智能家居公司NEST。

  “竞争对手都在新战场布局的时候,苹果一定也坐不住了,开始花人力物力财力布局新的市场。”通信世界网主编刘启诚说。

  科技巨头频“买卖”备粮草

  除了苹果做出的收购计划暗示,多家科技巨头近日来已经动作频频。

  “VAIO”,这是不少人记忆中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个索尼旗下曾经的当红品牌即将和索尼说再见。2014年2月6日,索尼公司宣布将出售旗下的笔记本电脑业务,并计划在今年6月前将常年亏损的电视机业务拆分为独立子公司。这个在电视、PC、游戏机等领域一度称霸全球的科技巨头,如今却要割掉昔日的“心头肉”。

  2月7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已批准谷歌收购NEST的交易。就在马年春节前一天,刚刚宣布收购NEST,完成这一公司历史上第二大收购案计划的谷歌,又将摩托罗拉移动出售给中国科技企业联想。

  除了收购,巨头间的相互专利授权也成了近日来科技领域的一大亮点。春节期间,谷歌和思科发布联合声明,称双方签订了一项长期的产品、技术专利交叉授权协议。

  多家世界一流科技企业,近期频频购入新技术企业、出售旧资产,意欲何为?

  “以移动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新一代终端产品越来越成为电子消费品主流。目前,国外的苹果、三星,中国的华为、小米、联想等企业都在围绕这一潮流进行新一轮洗牌。”刘启诚说,业界曾预测2013年起国内IT领域将率先掀起新一轮洗牌,从现实情况来看,其实全球巨头都开始行动了—抛弃相对不挣钱、发展较慢的传统领域,向车联网、智能家居、物联网、云计算等全新领域布局。

  新闻延伸

  “市场活力”成中国企业利刃

  新一轮产业布局大战意味着新的机遇。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能否在近来崛起的“收购潮”中迅速占据有利地位,业内仍存在不少担忧。

  “收购一般是要对本公司形成有力的技术互补时才最高效。”刘启诚说,顶尖技术、颠覆性技术往往都出自创业公司、小公司,而非跨国连锁企业。“可是这些顶尖硅谷企业和技术,中国企业能不能率先发现?说实话,很难比美国企业更快。”

  由于中国市场面临的特殊经济政治环境,通信等科技公司一旦要走出国门,就会遇到知识产权、垄断保护等门槛,如频频被卷入垄断调查的中兴、华为。这使得中国通过收购买到“技术金矿”的可能性很低。

  刘启诚还用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为例解释他对中国企业的担忧,“联想收购摩托罗拉,却让谷歌持有摩托罗拉移动的大部分专利组合,虽然能在渠道、市场上为进军海外做铺垫,但并没有在长期创新动力上有所助益。”

  尽管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层面中国企业存在的差距巨大,但中国拥有一项独特优势—庞大的用户人群和最具活力的市场需求。

  “中国土生土长的手机通信软件微信,为啥不仅能风靡全中国数亿人群,甚至在东南亚、日韩等地区也开始流行?就是因为它在中国的市场活力激发下挖掘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用户体验。”刘启诚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发挥这一优势,在应用软件、应用服务等方面开发独创技术、产品,为跨国专利交叉授权等国际竞争话语权的博弈提供支持。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