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管理师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读鲁迅
浏览次数:740

  

读鲁迅

大般涅盘经》中有个故事,国王特意请盲人来“看象”,盲人只能用手去摸,各自将自己摸到部位来描述象的样子,这个故事后来衍生出“盲人摸象”的成语[1],告诫人们看事情不要偏颇。盲人摸象虽然片面,但毕竟都是亲自摸过后的感受,现在的人连摸一下都不愿意了,以致我们对鲁迅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学老师灌输给我们的官定调子,我们莫名讨厌起鲁迅来,扪心自问有没有认真读过鲁迅?认真去了解鲁迅?
鲁迅先生中年进入文学圈,留下1000多万字的作品,大部分作品均成于晚年十二年的光阴,这勤奋恐少有人能及。他的作品一半是翻译文字,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部作品。他的翻译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冯雪峰先生在《鲁迅论》提到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2]。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任何人不敢小觑。对于鲁迅的评价从来都是毁誉参半的,《人物周刊》2010年第32期有专文介绍。蔡元培先生评价鲁迅: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评价鲁迅:“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鲁迅是中国20世纪无人可及也无法逾越的作家”。不过民国时就有不少人认为鲁迅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继承了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对于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的优越感,没有宪政精神,而充满了僭政精神。如何评论是个人的事情,但我们应当有自己的见解。[3]
胡适先生有文章介绍了周家三弟兄的家世,他的爷爷因为科举舞弊案被判了斩监侯,因疏通关系耗尽了家产,鲁迅三兄弟被安排到亲戚家中避难,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养成了他刚毅的个性,也养成了其二弟周作人先生的儒弱。中共时任宣传部长李立三希望鲁迅用真名骂蒋介石,先生拒绝了,他是不愿意写“遵命文学”的。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回答某人提问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1950郭沫若答复读者提问:“如果鲁迅活着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的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以鲁迅的个性大概是不会“识大体”的,也不会如郭沫若那样接受思想改造。[4]
朱自清先生有文章提到冯雪峰先生在《鲁迅论》说鲁迅独创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是匕首、是投枪,是诗人与战士一致的产物,看来早在民国时,匕首和投枪已经形成对鲁迅的评价,并不是毛爷爷定的调子。上学时老师说这匕首和投枪是投向封建制度和民国政府的,但是哪篇文章是刺向封建制度的匕首?哪篇又是投向民国政府的投枪?其对现实的披露尚不及沈从文,沈先生小说《长河》在当时就通不过政府的审查。这匕首和投枪与现代网络大V们比根本算不得什么,大V们对当今政府的讽刺与挖苦,对社会现象的调侃更加犀利。朱自清先生在《论百读不厌》文中提到大家研讨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时有人提出该文不想重读一遍,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举了鲁迅的《阿Q正传》。朱先生在另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的杂感》中道出了对鲁迅先生文章百读不厌的原因一方面是幽默,另一方面是理趣。朱先生读鲁迅的《随想录》的时候:“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着吗?可还是百读不厌的常常去翻翻看看,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罢。”老师灌输给我们的是鲁迅先生的仇怨,是匕首和投枪,朱先生看到的却是幽默和理趣,以及鲁迅先生对社会时弊透彻、精辟的分析。
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新政权初期占据语文教材的大半江山,至今基本淡出了,先生大概是被匕首和投枪的评价赶出了教材。我想说大家偏颇了,先生也是幽默和理趣的,任何时代都不会拒绝幽默和理趣。
作者:王瑜
2013年12月作于海口


[1] 盲人摸象故事来自网络。
[2] 引自朱自清先生文章。
[3] 相关评述见:维基百科鲁迅。
[4] 李立三、周海婴的文章及郭沫若的回信均来自维基百科:鲁迅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