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挥霍人生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版权成广灵剪纸的护身符
浏览次数:681

  

       在我国北方,素有“二十三剪窗花”的传统年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剪上几张寓意着平安祥和的窗花贴在窗户上,期待来年家和人旺。一张纸、几把刻刀,再加上创作者奇妙的构思和精巧的技艺,一张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就跃然纸上,但小小的剪纸要做成大大的产业,还需要版权保驾

护航,版权保护也让山西广灵的剪纸产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世代传承


  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在山西省广灵县,剪纸几乎是人人都会的技艺,其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周成王“剪桐封国”,他把桐叶剪成“圭”形赠予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即是最早出现在三晋大地上的剪纸,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的记载,可追溯到初唐,“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是诗人李商隐对当时广灵剪纸的描写,到清代道光年间,广灵剪纸的独特风格渐趋成熟,流传至今。


  广灵剪纸是以刀刻宣纸、品色点染而成的彩色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它刀法细腻、色彩鲜明、造型生动传神,线条精细流畅,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2008年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近日召开的2013北京文博会上,还获得了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最佳园区奖。


  虽然在山西广灵一代,剪纸是一门人人都会的技艺,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广灵剪纸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何让这个精巧的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走出山西,走出国门。五代剪纸世家——张氏家族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1999年,广灵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张多堂创立了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结束了一家一户业余分散的作坊式生产,形成了从设计、刻制、染色、包装一条龙专业化经营模式,满足了市场高标准、大批量供应。2007年,他与他的儿子张栋建起了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产业园区——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


  园区形成了集设计生产、教学研究、旅游观光、展览展销一体化的剪纸产业链,产品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展到5000多种,小剪纸做成了大产业,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规模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发展格局,2012年园区产值达到了4421万元,出口创汇500万元。2008年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文化部、商务部等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国家文化出口企业”等。


  第五代传承人、广灵县多堂剪纸文化产业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栋正在践行着广灵剪纸产业化的蓝图:2013年园区投资2800万元,新建3000平方米的广灵剪纸体验生产研发基地,进一步延伸剪纸文化产业链,实现年设计生产剪纸60万套,研发生产“广灵剪纸瓷”和金银铂剪纸珍品,建设体验区、互动区、演艺厅等配套服务工程,据他介绍,这是行业内目前最大规模的产业区。


  知识产权为传统文化保驾护航


  张多堂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随着产业越做越大,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增加,最大的问题就是园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尤其是在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他说:“创意设计是很容易被模仿的,有些侵权者拿到我们的作品复印一下就能按照样子去剪,这些图样都是我们研究中心的设计师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被抄袭后,我们这部分的投入就付之东流了。”盗版和假冒产品令张栋和他的父亲非常头痛,为此他们在研究中心成立了维权打假办公室,有2~3个专人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市场全程跟进,作品登记、申请专利、商标等逐渐有了完备的保护流程。目前,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有142件山西风光系列剪纸作品获得了版权登记证书,还注册了“张栋剪纸”“广灵剪纸”2个商标和7个专利,张多堂说,他们逐渐懂得了运用法律,为自己的作品撑起保护伞,系上护身符。


  在生产方面,园区目前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那么怎么确保交给农户的设计花样不被侵权?张多堂解释道,订单生产的农户只是加工,设计是由公司提供的,除了剪纸,公司还要进行包装、营销,这个环节的版权风险主要是竞争对手有可能从农户手中取得设计图纸,因此,园区也会向农户普及一些版权知识,让他们掌握一些防止侵权及被侵权的方法。


  “我们的宗旨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张栋强调说,广灵剪纸从1999年就成立研究中心,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挖掘祖辈留下的花样,整理开发新的样式和工艺,比如以前的剪纸大部分都是样板戏、脸谱、生肖等图案,现在有风景名胜,也有人物、动物等约10万个花样。“我们会把新创作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剪纸做版权登记,这确实为公司保护自身权益和参加各种展会提供了便利。”在谈到如何对作品进行版权保护时,张栋认为前期的登记很有必要,但后期维权对企业来说还是有些困难。他坦言文化产业投资大、见效慢,文化企业在创立初期很难负担维权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成本,而且版权问题又比较专业,很多商家会以同名不同样、同样不同名的方式打擦边球,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执法力度,保护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更好发展。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