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kaili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中企海外专利申请需选好途径
浏览次数:757

  
中企海外专利申请需选好途径
【发表评论】发布时间:2012-05-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摘要: 专利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标志。同时,先申请PCT,再提交欧洲申请的中国企业,在进入欧洲阶段时无需欧洲代理人,这可以为企业节省下一笔聘请欧洲专利代理人的费用。
相关技术动态:
中国企业PCT海外专利申请
 
 

  专利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申请专利,特别是在国外申请专利,还有许多门道需要掌握。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4月24日透露,2011年,我国共受理3种专利申请163.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2.6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9.7万件,其中国内拥有量35.1万件,首次超过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拥有量。
  在当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11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上,田力普介绍,2011年我国受理PCT(PatentCooperationTreaty专利合作条约)国际申请1.75万件,同比增长35.3%,全球增长速度最快。
  有专业人士指出,专利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申请专利,特别是在国外申请专利,还有许多门道需要掌握。
  中企拿下全球冠军
  统计显示,2011年中兴通讯有限公司以2826项专利申请数量超越日本松下,成为全球PCT专利申请的冠军。同时,华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三。中国企业正在逐渐树立起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中国企业把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的步伐也在提速。
  田力普指出,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国内专利的拥有量首次超过国外,这说明国内的创新活动日趋活跃。而且这种发展态势将会持续下去,越来越好。
  他认为,专利申请有3个数据需要关注。“一是发明专利的受理量,到今年3月底,我国20多年受理的专利总量大约300万件。二是授权量,截至今年3月底达93万件。三是留下来的、有效的专利,也叫有效量或者拥有量,这个数字去年年底是35.1万件。”
  田力普说,去年国家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里首次提出的每万人口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一项和知识产权和专利密切相关的指标。2010年这个数据是每万人口1.7件,到了去年年底,经过一年的时间,这个数字增加到2.37件,“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是3.3件。
  专利重于质量
  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受理、审批登记量继续大幅增长,但专家指出,对于知识产权而言,质量永远是关键,而数量的积累只是初级阶段。
  有媒体援引产经观察家彭雄江的评论指出,中国企业要把科研创新落实到能为企业拉动销售,创造效益和利润的有价值的专利上来。
  评论认为,一般来说,专利越多,技术和产品越易差异化,市场越易拓展,企业利润率越高。而现在有些企业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了,但利润率却反而大幅下滑了。尽管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让专利承担全部责任。但如果专利质量不错,就能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效益立下汗马功劳。
  所以,专利技术的开发,在精不在多。衡量专利技术的优劣,要看专利能否产生效益,给企业创造价值。目前全球热卖的iphone,这个产品虽然属于苹果的专利数量有限,但这些专利含金量都很高,给苹果创造了巨大价值,让其一举登上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也是苹果拥有为数不多的专利,迫使竞争对手谷歌不得不收购摩托罗拉来强化专利战争的话语权。无疑,苹果iphone拥有的专利,正是iphone核心竞争力,也是苹果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如何申请学问颇多
  对于参与国际竞争程度越来越深的中国企业来说,申请国际专利也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在国际专利的申请上,选择怎样的途径却是一门大学问。
  在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企业海外专利申请策论坛”上,意大利Rapisardi知识产权事务所欧洲专利代理人凯瑟琳娜?沃勒以欧洲专利申请为例,分析了直接申请欧洲专利和先申请PCT,再进行欧洲申请的不同之处。
  她介绍,直接向欧洲专利局进行专利申请,花费的时间大约为45个月,花费最少为4500欧元;先申请PCT,再提交欧洲申请,所花费的时间则需要67个月,花费最少为6500欧元。“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还要先申请PCT呢?”沃勒解释道,对于那些既需要在欧洲申请专利,又需要在其他国家获得授权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过PCT申请更为方便;同时,先申请PCT,再提交欧洲申请的中国企业,在进入欧洲阶段时无需欧洲代理人,这可以为企业节省下一笔聘请欧洲专利代理人的费用。

(责任编辑:夏天)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知识产权网 http://www.cnipr.com  原文链接:http://www.cnipr.com/services/zlxxyysw/al/201205/t20120502_143283.html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