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陌生人生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南京现首位中药制作非遗传人 能辨2000种中药材
浏览次数:726

  

 杨文琪老人在用箩筐制药。

  一颗颗小药丸,他孜孜不倦“旋”了70年。日前,南京君和堂首席中药材炮制专家,86岁高龄的杨文琪老人被确立为南京首个传统中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据了解,在目前南京中医中药行业里,杨老是唯一的非遗传承人。杨老说,他的梦想是干到90岁,再带出一帮徒弟来,把传统中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后继有人。

  15岁当学徒,86岁“药王”能认2000多种药

  杨文琪在南京有“药王”的美誉,15岁学徒,如今已86岁高龄的他还在中药制作的一线。见到杨文琪,他正在用竹匾像筛筛子一样做药丸,尽管已经86岁,但旋起竹匾,劲道十足,一点不输小年轻。

  “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当学徒,洗、切、泡、蒸等基本功都得熟练。”杨老告诉记者,他15岁在泰山瞿太和药店学徒,1958年开始在同仁堂中药厂从事中药材加工工作直至60岁退休,从事中药炮制、膏丸散丹加工工作70余年。1985年还荣获了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老药工”荣誉证书。

  如今,进来的药材是什么,质量如何,只要他扫上一眼,便八九不离十。经过70年的认药、试药,如今杨老只用肉眼,即可辨认出2000种中药材,而现在的药房,常用药材也就500-600种。

  手工制药,药丸个头大小一样

  在现场,昨天,杨文琪老先生给记者演示了一颗颗药丸出炉的过程。

  药材粉碎成末,放入直径一米左右的扁圆形的竹匾里,然后用刷子蘸水刷一遍竹匾底部,药粉就粘在上面了。接着,他端起竹匾不断“旋”,药粉就在筐内不断滚动——就这样,涂一层水,“旋”一次,最后就滚成一颗颗绿豆大小的药丸。

  “好的药丸做出来,不仅大小一致,而且色泽美观。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不易,没有几年功力是做不到的。”杨文琪说,要想学到真本事,除了肯吃苦,还要喜欢这份工作,否则坚持不下来。


来源:新华报业网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