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管理师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说说读书
浏览次数:979

  
说说读书

据统计国人人均阅读量比好书的民族相差超过十倍。国人不读书或许是被我们教育模式给摧残的。梁任公说教育不可以摧残趣味,摧残趣味头一件事是注射式的教育,教师将课本里头东西叫学生强记,好像嚼饭给小孩子吃,那饭已经是一点儿滋味没有了。注射式教育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大家只是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读书的兴致也给摧毁了。小时候大家没有兴致的只是教科书,课外书还是愿意看的,老师和家长却不让读,结果成年了连读课外书的兴致都没有了。

中国古人是不讲究方法的,一味的死记硬背,留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吼”等笨拙的说法。古代十年寒窗就可以天下成名谋得状元公的头衔,现在读书十年中学尚未毕业,现在的知识面和阅读量是古代无法比拟,因此读书需要一些方法。书要循着自己的兴趣去读,有人喜欢月亮的残缺,有人喜欢月亮的圆满,有人喜欢月亮被彩云半遮,读书也是各自寻求自己的趣味。兴致是可以培养的,先从自己感兴趣简单易读的开始,兴致逐步浓烈渐渐广泛了,像吃甘蔗越吃越甜渐入佳境,当读书形成一种习惯,哪怕是旧的黄历也能津津有味。如果不为应试,也不为解决专业问题,读书就是一种消遣,与打麻将、玩牌九差不多,只是读书不至于通宵达旦坏了身体,与人争执输赢伤了和气,读书可以养性。

随着年岁的增长记性未免减退,合上书就已经模糊了内容,稍稍搁置再翻书只剩下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时还买到读过的书,不必为此生出些懊恼来,记忆减退本是自然的规律。民国出过一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说的大多还是记与背的老法子,胡适先生说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把书中的好东西记下来,梁任公也好做读书笔记,采撷书中的精华。本人读书喜欢拿支笔认为精彩的划道线,书读完了,可以专挑划线处温习,犹如回笼觉一样别有风趣。如果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就更好,为写笔记会重新温习,理解更加深刻一些,读书笔记是记忆的钥匙可以打开记忆深处的库存。

读书有三种境界:一是蜘蛛式,织起了漂亮的网,似乎有了自己的体系,但是未免单薄,风吹雨打片刻就毁了;二是蚂蚁式,只要是吃的就往窝里搬,是否会吃,是否可以吃完都未有定数;再是蜜蜂式,采来的是花粉,酿出来的是蜂蜜,现代研究发现蜜蜂采蜜一个时间段只专注一种花粉,于是就有了多品种的蜂蜜,读书人也便有了专长。一般的读书人不必追求何种境界,心情愉悦就好。

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说的是小时候看书因为视野窄狭,所能看到、所能理解的不过是一鳞半爪,零散的知识点;中年人读书如庭中望月,这时可看见月亮的全貌,但是囿于庭院的限制,视野未曾开阔;老年人读书如台上玩月,那时的月亮只是旷野的一道风景而已。读书有三个层面:知识、思想、哲学。我们一直学了十六年的知识,着实有些厌烦了,现在的网络检索技术发达,想要的知识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知识是底肥,缺了长不好,所以少年人还是要学习知识,哪怕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拿着竹管去看豹子,看到几个斑点算几个。中年人要有思想,能辩是非。到老年能明事理,便是哲学的高度,能诲人。如果不读书,到了中年还是个人云亦云的愤青,到了老年还管不住嘴对年轻人絮絮叨叨,毁人不倦,就要遭厌烦了。

世事还很纷扰,政治观点渐成对立之势,向左还是向右,大家很容易陷入迷茫,书读多了自然有了分辨的能力;社会机制未曾完善,总有很多事件挑衅人们激愤的情绪,多读书能让心情平静,淡漠了争执,读书还是很有些好处。

作者:王瑜

201310月于海口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