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陌生人生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困难并存
浏览次数:743

  

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而居于中国西南一隅的贵州省,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民族特色,成为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而如今,这里也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非遗项目的挑战。

走进水族马尾绣省级传承人宋水仙的店面,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小型的马尾绣制品博物馆。这里展示着宋水仙多年来收藏的各种马尾绣制品,包括马尾绣背带、绣花鞋、围腰和胸牌、荷包等,生动地展示着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变化。

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是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流传于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带。宋水仙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马尾绣,而收藏马尾绣制品也是出于对这种艺术的喜爱,“就是知道外国人来我们这里旅游,我们当时新的马尾绣背带才是6、70块钱一张,80块最高的。后来就老外到我们那里,我们背的旧的背带,他就出了500来收。后来我就觉得真的细细看来,我们旧的那个东西好像要比现代的东西要漂亮得多,所以喜欢,然后家里就喂点猪,还做一点马尾绣之类的,把所有的积蓄都拿来收藏这个老的绣品。”

宋水仙说,水族马尾绣工艺精湛独特,是很早以前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有几千年的历史。她本人家传深厚,也希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现在除了教女儿和儿媳妇做马尾绣,她也有不少徒弟,其中有些的绣工甚至已经超过了她本人,“(有徒弟)不是达到我的(水平),是超过我。她本来只会绣,但是她在我的身边,我会有很多想法传给她们,她们在我身边时间长了就会知道该怎么做好,就这样呗。她们现在主要的强项是在绣,我经常到外面去,我就知道什么东西是好,什么去做,朝哪个方向去发展,这一块她们得听我的。可能就是说,我带她们,可能她们的绣工就要超出我了。”

而在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人潘瑶看来,由于工艺复杂,马尾绣在今天虽然已经渐渐失去实用价值,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却有待挖掘,“马尾绣是一种线条的艺术,是人类幼年时期的作品。每一幅马尾绣它不一样,因为它是纯手工的东西,它融入了制作者的一些智慧在里面,所以每幅马尾绣都是很有个性的,它是不一样的。06年以后,县里面打造加上旅游市场的发展,它就一步步从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品,就变成了旅游商品,加上县里的打造,它又变成了文化用品。我想有一天它会提高到艺术品的那个层面去。”

潘瑶说,在上世纪9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马尾绣的传承一度出现断层。而随着马尾绣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项古老的技艺正在重新焕发青春。

现在,三都县正在通过商业生产性的保护来促进马尾绣技艺的恢复与传承。潘瑶介绍说,国家去年拨款75万用于马尾绣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县里通过组织培训和马尾绣工艺品制作,努力将这份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技艺传承下去,“我们每年都在农闲的时候对妇女进行培训。培训大概分为两块,一块就是文化的培训,另一块就是技能的培训。做马尾绣培训她的文化什么吗?培训她的商品意识。然后另外一个文化的内容,就是一些有关马尾绣的传说啊,一些水族文化的起源,我们民族的起源,一些配色的技巧,让她们不但会做马尾绣,而且明白马尾绣是一个怎样的东西。

“去年我们增加了一门课,叫《水书文字在马尾绣图案当中的运用》。我们大家知道,水书也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的传承人为了提高绣品的附加值,能够提高它的价钱,她也动脑筋,就把水书(文字)绣在上面。因为水书是传男不传女的,她们到处去找又不认识,就看见一个水书(文字)就把它绣在上面,一知半解的就绣了一些不好的水书(文字)在里面了。她不明白那个字的含义,就把一些不吉祥的字绣在上面。我们就对她们进行培训,让她们知道什么字能够绣在上面,让她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水书文字。这就是她们所上的文化课,这个挺受传承人欢迎的。”

然而,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马尾绣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宋水仙告诉记者,她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人绣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提高绣品的附加值,如何开发和推出相关的衍生品,“我的梦想就是有人给我们做一些衍生品,我们只会绣嘛,衍生品就要适应很多人,才能有销路是不是?我下面的人我可以带动他们,但是我上面的这一块我真的是有困难。文化不能沟通,而且我们是60年代的人,现在说话的名词都不一样了,我们怎么说呢?就是用同样的道理,但是现在用的语言都不一样了,我们要是用从前那样的话语,就太老土,根本不能跟外面的人接触,这不是缺乏这一个链条吗。所以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我做我的绣品,有人来给我做其他的这一块,我就满意了。”

而在潘瑶看来,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问题,则是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也是不同的。她说,马尾绣作为一项民族传统美术工艺品,其艺术价值的开发拥有很大的潜力,而水族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则面临着传承断层甚至是失传的危险,“国家对非遗这块,从去年前年提出的是生产性保护。什么叫生产性保护,让它和市场接轨,在发展中来传承,又在传承中来发展。像水书一样,因为它产品很少,而且它传承的环境又萎缩了,所以现在掌握水书的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潘瑶说,根据2012年进行的一项普查,现在能够熟练掌握水书的水书先生,大概不足50名,而唯一的省级传承人杨胜帆已经93岁高龄。由于时代变迁,水书的实用性大大下降,现在很多能够习读水书的,更多的是研究者而非当地民众了,而知道怎么正确应用的,更是寥寥无几了,“因为水书主要是用于择日,它跟水历也有一定关系。那么你怎么把它用活起来,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离开水它是一个标本,你尽管看它是一条鱼,但它已经没有生命了。”

事实上,宋水仙和潘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是贵州乃至全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面临的的问题。截至2012年,贵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 73项125种,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9个类别。这其中,既有像茅台酒酿制技艺、苗医药这样在经受住市场经济考验蓬勃发展的类型,也有像银饰、蜡染、芦笙制作、吊脚楼营造等具有发展潜力或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类型,也有类似水书这种极有可能被时代发展淘汰、亟需抢救性保护的类型。

2002年贵州省在全国率先通过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又颁布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了法律框架,明确了政府、社会及个人在保护非遗项目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在商业化时代,能否获得经济利益似乎正在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得到了有效和成功的保护的唯一标准,这直接导致一些相对弱势、不被大众所认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甚至失传的困境。茅台酒的热卖与水书的断代,正是现实中最好的例子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自然和历史环境。就像潘瑶所说,如何在保护鱼的同时,经营和保护好其赖以生存的这一池活水,恐怕才是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