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陌生人生 > 查看日志
查看日志: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嘟”传承面临尴尬
浏览次数:859

  

“南有嘉鱼,蒸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赋予长江中游湖北嘉鱼县的美名,也是中国最早有关鱼类的记录。

与之同样古老的乡土乐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嘉鱼“呜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

“呜嘟”被历史湮没数百年之后,嘉鱼县文化馆毕寅生将其“复活”。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了“呜嘟”之乡嘉鱼。

在嘉鱼人民公园里,一只硕大的鱼形腔体“呜嘟”雕朔吸引不少游客,纷纷在此拍照;嘉鱼的街头,也不时可以看见一些巨型“呜嘟”宣传画。

毕寅生说起“呜嘟”如数家珍:“呜嘟”产生于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嘉鱼牌洲湾一带,这里泥土湿润,粘性极强,而且芦苇与青草茂盛,是放牧的好地方。在三国时期的东吴,放牛娃在此捏泥为哨唤牛归,成为“呜嘟”的第一个制作者。

“在远古时期‘乐工’使用土类吹奏乐器,随着吹奏技术的进化,逐渐去掉哨口(发音的风道)。一些泥哨衍变成陶哨(陶埙),走向了宫廷雅乐,而‘呜嘟’仍限于民间泥哨,处在原始状态,后来就被历史湮没了。”毕寅生说。

1986年,毕寅生研制出有8音孔、音域达11度、可吹奏10个音的“呜嘟”,并创作出第一首“呜嘟”乐曲《野洲情趣》。“呜嘟”从此以新的面貌进入世人眼中。

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介绍“呜嘟”时,称其为“来自人类最初的音乐”。其后,毕寅生带着“呜嘟”登上大雅之堂,并多次赴台湾、韩国、泰国和美国访问演出。“呜嘟”还被列入首批湖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近日来到毕寅生狭小的工作室,看到了他制作的鱼形中空“呜嘟”。“设计‘呜嘟’外形时考虑到了鱼,毕竟嘉鱼是鱼乡,而且设计鱼形还便于一只手掌握演奏。”

毕寅生对记者说,招收学员是目前维持“呜嘟”研究的主要经费来源。除了经费的捉襟见肘,还因为传承后继无人。“要学会‘呜嘟’吹奏技术,就要先有一定的吹奏基础,有吹奏基础的人,又认为学‘呜嘟’没前途,赚不到钱。”毕寅生招收的10多名学生中,仅有数人跟他学习“呜嘟”。

“‘呜嘟’是嘉鱼的一张文化名片,‘呜嘟’是在我们手中发掘出来的,我们绝不能让它消失在我们手中,政府将加大对‘呜嘟’的保护力度。”中共湖北嘉鱼县委书记熊征宇对记者表示。

 

关于发表博客的说明
博客作为您个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请您发言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责任自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京ICP备05053801号-1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保留所有版权